3D电影巨片《阿凡达》全球热映,3D电视开始走进家庭,还有各种各样的3D照相机、3D游戏、3D屏幕手机……这个新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3D,甚至有人提出,2010年堪称“3D年”。
3D的奥秘在哪里?除了影视娱乐,3D技术还有哪些应用,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3D时代?
“身临其境”的秘密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第一个字母,3D就是三维,人们通常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人的两眼分开约5厘米,两只眼睛看任何一样东西,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就会产生远近的深度和立体感。立体电影正是利用了人眼的视差原理:两台并列安置的电影摄影机,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让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汇聚在视网膜上,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有强烈的“身临其境”感。
技术与主题有机融合
事实上,立体电影早就有了,上海的东湖电影院还曾是专门放映立体电影的影院。成年观众大都记得一部电影 《魔术师的奇遇》,片中魔术师将钓竿一甩直飞向观众面门的感受,至今为大家津津乐道。《魔术师的奇遇》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2年拍摄的,这是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彩色立体电影。
在欧美,电影诞生不久就有艺术家想拍出“两只眼睛”看的立体电影。1922年,第一部立体视觉影片在洛杉矶上映,但观众反映“根本看不清”。上世纪50年代,《黑衣人》、《恐怖蜡像馆》等标志着3D电影正式进入主流视野,好莱坞随之拍摄了一系列3D科幻片、西部片。进入新世纪,立体电影迎来了新的春天,代表性影片如《地心游记》、《超人归来》、《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3》等层出不穷,全球包括中国的3D影院和银幕也不断增加。上海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制作总监庄文华说,这固然有制片商想以此挽救下滑票房的考虑,但其背后却是技术尤其是数字拍摄手段的飞跃发展。如《阿凡达》,片中三分之二的镜头都是电脑特技合成,大大突破了实景的限制,为故事展开和想像力驰骋提供了前提;利用三维软件,还能精细捕捉演员动作表演,在电脑中模拟出立体效果并实时调整,制作成本下降的同时,导演的自如操控性也大大增加了。
在电影发展史上,《阿凡达》是里程碑式的作品。电影导演胡雪桦说,《阿凡达》不但在3D技术和电脑特技完美结合的程度上前所未有,造就了视觉的极致盛宴,更在于新技术与影片内容、主题的有机融合,技术为主题服务,美学手段大为丰富,电影表现力大大增强。
从2D电影到3D,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维度,电影却从此开拓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3D产业“不可限量”
《阿凡达》之后,有消息说今年的《泰坦之战》、《罗宾汉》等大片也将制作成3D影片上映。电影之外,不少专家宣称2010年电子消费产业将进入3D时代,松下、索尼、飞利浦等国际家电巨头都已在开发自己的高清3D家庭娱乐系统,国内企业也已经开始了相关尝试。迪士尼旗下的体育电视台宣布今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将开通3D频道,美国探索发现频道也将从明年起播出3D节目。
除了影视以及电脑游戏等娱乐消费领域,3D技术还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产业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在产品展示方面,如今上海有些超市商场开始应用3D技术进行商品导购服务;胡雪桦还透露说,世博会上海馆也将有不少3D元素,为世博增添异彩。
以3D为基础的虚拟仿真技术,还可应用到军事、医疗、考古、侦破等广泛领域。比如,实习医生可以模拟开刀,不但能“看到”器官的位置、大小、纵深,还能训练真实的手感;又如,利用3D技术,可以“重现”犯罪现场,检查证据。
对于浸润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数字化生存来说,可以说3D时代正在到来,《阿凡达》是这个时代华丽的序幕。
记者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