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阿凡达VS钉子户:战术战…
《阿凡达》划分电影史?…
《阿凡达》袭来 民营电…
《阿凡达》票房火爆的背…
《阿凡达》能否开启中国…
论阿凡达与中国文化之亲…
《阿凡达》:颠覆你的视…
陕西师大与日本东京艺大…
《阿凡达》:数字特效引…
论《阿Q正传》的心理描…
最新热门    
 
《阿凡达》强刺激了什么?华东唯一3D银幕也提价

时间:2010-1-8 11:12:53  来源:文汇报

  “市场决定票价,与其让一帮‘黄牛’挣钱,不如我们自己来涨价。”昨天上海和平影都负责人透露,IMAX3D版《阿凡达》正酝酿涨价:下周开始,从现在的最贵150元一张,调整为180元一张;“黄金时段”还很可能采取“限购”措施,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买2张。

  此前,《阿凡达》票房的火爆被形容为火车“春运购票”;而已经写进历史的“春运提价”,眼下却在电影市场重演。坊间还盛传,有“90后”打“飞的”,赶赴北京看IMAX3D《阿凡达》。从首日上映破了中国票房纪录的3303万元,到如今“坐地起价”,梵语中意为“天神”的“阿凡达”,给了电影经济一个“强刺激”。与此同时,它更给了社会话题一个“强刺激”。

  技术传奇和导演名声,或许是许多粉丝愿意冒寒排长队的理由;但看过之后,喜欢的理由会被刷新。宁财神在微博中写道,看过《阿凡达》后周围气氛诡异,几个制片人和导演或沉默或沮丧,没人聊电影,都被震傻了。原始的潘多拉人抱着家人的尸体,高呼“家园”,用原始的弓箭对抗现代化的机械部队。《阿凡达》用片段书写寓言。弱小无助却又坚韧的希望在升腾,这种感动就像父母和新生宝宝的第一次对视,无法释怀。

  票房通告上满眼“满”字

  昨天的上海和平影都售票窗口前,只有三四十人在排队。相比周一周二缠着售票口人头攒动的曲折长队,感觉冷清了许多。并不是《阿凡达》热度消退,而是目前IMAX3D版的票,能出的都已经出光。影迷们早已在网上论坛里互通消息,有人说,如果看到票房通告上一排排“满”字而流露出吃惊表情,那会显得很外行。

  本周一,《阿凡达》选择了一个习惯看法中“不利于票房”的日子上档,却刷新了国内电影放映纪录。周二,不少影迷7:30开始排队买票,缠着和平影都绕了有上百米。有人自称在9:00售票窗口打开后,又排了半小时,才购得次日22:45的IMAX3D票。之后的周三周四,IMAX3D版爆出“全满”,“黄牛”甚至在网上电影论坛公然叫价“两张600,欲购从速”。

  华东地区唯一的一块IMAX3D银幕——和平影都,成了大赢家。此前《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过,不要执着于IMAX,“那只是银幕比较大而已”;但若走进普通3D影厅,你听到最多的抱怨一定是“怎么银幕那么小!”卡梅隆的提醒更像是“钓鱼式促销”:你可以先看普通银幕3D版,再看IMAX3D版。《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就有影评人分析道,这是普通版、3D版、IMAX3D版同时投放市场,引得影迷“重复购票”的积累效应。

  虚拟星球上的问题很现实

  有人帮卡梅隆算账称,哪怕《阿凡达》赚到10亿美元,以卡梅隆10多年的投入,平均下来一年赚不到1亿美元,算不上“高效益”。其实抛开票房,成功的是詹姆斯·卡梅隆展示的电影梦想。习惯一见片尾字幕就收拾东西走人的中国观众,却在看完《阿凡达》之后集体鼓掌。《阿凡达》凭空造出的潘多拉星球上,上演了卡梅隆对“技术”的狂热,也上演了对现代文明的拷问、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对于长期被商业大片统治的银幕,这些都久违了。

  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一直和《异形》、《终结者》、《泰坦尼克号》联系在一起。特技、枪火、爆炸,爱情、幽默、传奇,是卡梅隆最常用的电影语汇。过去10年大片横行,他这些元素已经被许多别的导演堆砌得相当熟练。不过,就像《阿凡达》中掠夺者炸平象征信仰的潘多拉神树一样,3D特效作用下,闪着寒光的金属碎片飞出银幕,也划得大片中的“艺术”遍体鳞伤,人们突然看清了许多大片炫目之下的价值贫瘠。

  好多别的大片,技术已经升级到可以不用演员,但越“逼真”的电影距离现实似乎越远,梦工厂成了逃避的狂欢和慰藉,看得见街道、人群,听得见欢笑、哭闹,却模糊了历史年轮压转下的皱褶,无论这皱褶下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痛,文明进程中的代价被消蚀得干干净净。哪怕《2012》,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末世预言”,剩下的只是山崩地裂。卡梅隆却用最顶尖的电影技术,反思了加速冲刺的技术身后的“乱流”。

  “这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有影评人这样说《阿凡达》。2154年的潘多拉星球上,几乎找不到今天生活的影子,却因为地球人和潘多拉人身上的善恶,提出了直指今天的设问:文明进程中,厚重全金属外壳的包裹,锁得住灵魂的挣扎?

  本报记者 王磊 实习生 胡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