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社科院今日将披露曹操墓…
谷歌与文著协第四轮会谈…
毛泽东诞辰116周年:纪念…
浙江龙泉千年古塔华严塔…
全国博物馆“三贴近”工…
声称打死也不退  民进党…
台湾“517呛马大游行”…
今日易经视点
今日信息
今日七夕夜 葡萄藤下聆…
最新热门    
 
今日下午3点本世纪首次日环食将现

时间:2010-1-15 12:04:05  来源:扬子晚报
一线,此线以南为偏食地区。“我们天文学会此次在全省共布了三个观测点,分别是徐州、宿迁和连云港。”李旻说。其中徐州的观测点设在求是小学内;宿迁观测点为树人国际宿迁分校;连云港观测点则设置在了花果山山顶。本报记者将跟随天文专家,去连云港观测点进行现场观测。

  “就这三个观测点来说,其实是各有特点。”李旻说,徐州的观测时间“最漫长”,持续时间为6分42秒。宿迁的观测条件“最方便”,因为宿迁是平原地区,没有遮挡,在任何地点观测效果都一样好。连云港的观测条件“最怡人”:省天文学会这次特地选择了花果山山顶,这里不仅是连云港最高的地区,而且那里一面靠海,一面则是地平线,“再配上日环食,景色一定非常壮观”。

  -相关新闻

  紫台专家赴云南观日

  不光是省天文学会,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这次也“出动”了。因为南京此次出现的日偏食,紫台科研团组人员已于13日上午开赴日环食最佳观测点云南。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此行将前往紫金山天文台姚安站与当地科研人员会合,利用望远镜、视频采集卡、数码相机、摄像机、一百五十副巴德膜眼镜等专业设备联合观测、记录。专家表示,日环食当天,他们会记录日环食全过程,取得日环食视频资料、完整照片。在紫金山上,天堡城圆顶内将摆放六十毫米望远镜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如果网络状况允许,科研团组在云南获取的环食照片会被传输到南京观测点进行插播。

  一个追日“牛人”

  22年前他见证

  新中国首次日环食

  本报讯 昨天下午,当记者联系苏州天文台梅苞台长的时候,他还在前往云南腾冲的路上。这位专业的天文人22年前,他和众多爱好者一起,在苏州太仓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日环食观测。这次日环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第二次日环食天象。作为日环食观测江苏团“带队团长”,梅苞介绍说,本次江苏团共有成员17名,除了来自苏州当地的学生和老师外,还有紫金山天文台的两位老专家。

  对于梅苞来说,1987年9月23日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天正是新中国首次出现日环食的日子。“那次环食出现在上午9点多。”梅苞回忆说,和现在比,当年观测的设备可以用“小儿科”来形容,非常简陋。“全队只有一台专业观测镜,是我们观测站为了记录数据而特地从日本进口的,带自动追踪功能,价值5000元,在那个年代可是巨款。日食开始后,太阳从一个角开始,直至几乎被完全遮挡,只剩下一圈耀眼的光环。”梅苞说当时他觉得心中十分震撼,“今年是我第二次观测日环食,我等了这么多年,一定要好好欣赏”,梅苞说。

  -相关链接

  连续日食不祥?

  ——别担心

  据新华社电15日,精彩绝伦的日环食即将发生,这是继2008年8月1日和2009年7月22日的两次日全食之后又一次比较罕见的日食天象。有人担心,连续日食是不祥之兆。天文专家澄清说,中国境内连续几年发生日食是一种巧合,是天宇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与吉凶祸福无关,公众没有必要担心和恐慌。

  赵之珩表示,本次日环食时间比较长,会出现短时间的天空变暗、气温下降等现象,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因此,公众不必产生恐慌心理,要用一颗平常心来从容面对,好好品味这份难得的“天象大餐”。

  电视网络争“追日”

  ——看个够

  据新华社电 今天,中央电视台、云南卫视等将选择一些特别的观测点进行现场直播。如中央电视台会在青岛直播“带食而落”的美景。同时,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会对本次日环食进行视频报道。此外,上海天文台专家将前往云南大理,在当地拍摄日环食全过程,并通过上海网上天文台 (www.astron.sh.cn)进行直播,有兴趣的公众可登录观看网络直播。

  如何安全观看日食

  ●用电焊护目镜看 可用它直接看太阳。

  ●用专用观测镜看 市面上有专门的日食眼镜出售。用这种眼镜观测效果好,也不伤害眼睛。

  ●用望远镜投影看 太阳经过望远镜后在地面上投影,通过观测地面上的投影看。

  ●用水盆看 滴适量墨汁搅成黑水,有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