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各地争报“中国旅游日”…
第七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启…
纪录片《寻找少校》:静…
专家初步确定禹墟为中国…
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
中国帝王“要面子”:隋…
中国杂技难入国外主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
中国摄协:所谓“共同创…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
最新热门    
 
中国纪录片缺位本土工程 海外制作“越位”拍摄

时间:2010-1-20 12:12:38  来源:文汇报

  不久前,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落成。在介绍迪拜塔的电视新闻中,一则六七秒的影像资料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片中,视角绕着迪拜塔转了约一周,迪拜塔就在快进的连续照片里,从平地一节节“长成”世界第一高楼……视觉独特、拍摄精致的工程类纪录片正在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视听势能,吸引电视机前的大批纪录片观众。

  与迪拜塔类似,三峡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鸟巢、水立方等中国建筑,也都是工程类纪录片的热门题材。不过,国内电视媒体播出的介绍中国建筑的纪录片大多来自海外。中国不缺乏世界一流的工程,却没有世界一流的工程类纪录片。海外纪录片制作大鳄前来“越位”拍摄的背后是中国工程类纪录片的“缺位”。

  神话,探索精神比技术更重要

  拍摄对象是各种没有生命的建筑、车辆、船舶、飞行器,没有感情和体温,只用数据说话;工程类纪录片的冷静和客观,几乎是纪录片原则的严格说明。不过,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的一套工程类纪录片,却把专辑定名为“伟大工程巡礼”系列。包括鸟巢和水立方在内,英法海底隧道、日本明石大桥、空中巴士A380等工程,都被收入系列中,丝毫不惧怕“伟大”这个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破坏纪录片的严谨。

  为了运输已经造好的超级大零件,要另外造船和车;为了将土冻住,在施工现场造一座冷冻厂,将冷盐水灌入地下……在纪录片论坛上,工程纪录片的粉丝们对“伟大”片中的细节津津乐道。或许他们记不得纪录片中的“主体工程”是什么,却被其中的细节所感动。署名“无能”的纪录片影迷在论坛里发出感慨,建造过程中层层加码的困难以及各种比困难更令人难以想象的解决之道使人震惊。“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科学时代的新神话。”

  “伟大并不是说钢筋水泥或者铁皮机油有多神奇,而是一种探索精神。”刚刚完成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纪录片拍摄的纪实频道制作人李涛,给他的工程类纪录片取了个很文艺的名字《渡江记》。《渡江记》作为我国工程类纪录大片的探索之作,元旦首播时,收视率位居同时段前列。李涛说,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大工程,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类的意志。工程类纪录片除了勾勒水泥森林的生长外,更有一分对人类本身创造力的记忆存盘。“那才是真正的神话。”

  缺位,理念脱节是主要原因

  伟大工程的体积、速度、力量,与人类个体形成巨大对比,落差越大,震撼的张力越强。随着中国建设速度的加快,许多中国工程也走进纪录片的镜头,成为创造这种震撼的来源。不过,包括洋山深水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T3航站楼在内,拍摄它们的却多是海外纪录片制作团队。

  国家地理频道推出了《中国历险记》;《伟大工程巡礼》中除了鸟巢等实体建筑,还有《建设绿色北京》,介绍北京环保的方方面面;探索频道则推出《中国08.08.08》和《建筑奇观》系列,将青藏铁路、上海城市规划等中国最新的建设成果收进镜头。“相比海外纪录片人跑到中国来一路跟拍,我国传统的工程类纪录片习惯拍摄最终成果而非过程。”李涛告诉记者,海外纪录片的“越位”成功,是因为中国工程类纪录片的创作“缺位”。

  《渡江记》的“80后”编导刘丽婷表示,除了拍摄设备和资金等与海外同行有差距外,拍摄理念的脱节才是中国纪录片“缺位”工程题材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会预先设定工程题材没有故事、没有曲折、不够戏剧性而没有观众。”她告诉记者,从人文视角出发看当代的中国工程建设,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渡江记》中的几段三维动画,演示了世界最大盾构机在水下55米地层中一次性掘进7.5千米,以及一旦隧道发生火灾,乘客将如何疏散等画面。片中还记录了专家关于是否要设置人工岛的争论。“如果只拍摄一个成果,大家看到的只是一条隧道、一堆机器。而其中的新发明不仅有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展示,各种方案的选择更折射出人类对待自然态度的进步。后者才是中国工程类纪录片需要刻画的重点。”

  本报记者 王磊 实习生 徐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