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各地争报“中国旅游日”…
第七届中国动漫金龙奖启…
中国纪录片缺位本土工程…
专家初步确定禹墟为中国…
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
中国帝王“要面子”:隋…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
中国摄协:所谓“共同创…
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对企业…
最新热门    
 
中国杂技难入国外主流?“品牌比金牌更重要”

时间:2010-1-20 12:12:24  来源:人民网

  中国杂技难入国外主流?“品牌比金牌更重要”

  ——一个中国顶级杂技团的新市场观

  “复数艺术”可以让受众获得“1+1大于2”的当代艺术审美体验

  “走出去”更需有序竞争,不要“内耗”了中国杂技的品质形象

  金牌体现了作品技巧,唯品牌方能成就商品价值

  虽是寒冷冬夜,在北京的中国评剧院里,首部“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的最后一次彩排现场却热火朝天。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恩杰正在给全体演职员打着气:“创新,只有创新才是进入市场的敲门砖。”

  中国杂技团的确在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将杂技与音乐剧结合。对于这家有着60年历史,先后获得国内、国际赛事将近50个金奖、遍访115个国家和地区的杂技团而言,“中国杂技”是他们“走出去”的金字招牌。

  1+1大于2

  中国杂技正在“焕然一新”

  对演员和观众来说,《再见,飞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杂技“混搭”歌舞,既有滚杯、地圈、空竹、爬竿、力量等“绝活”,也融入了流行音乐、舞蹈、表演等新的元素。观众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演员真厉害,既能展杂技,又能唱百老汇歌曲,还能跳街舞。

  宋波很享受。身为中国杂技团一名演员,他曾被团里送到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进修”了三年零八个月,在他参与的2000多场演出中,感受到中国杂技与国外的诸多区别,“不在技术,而是包装。我们的节目特别缺少幽默和与观众互动。”

  在太阳马戏团期间,宋波学到最多的,是表演,是如何将技巧融入剧情。而这次《再见,飞碟》也借鉴了国外先进剧目的思路,导演常启发演员即兴表演,这对宋波来说很自然,但其他演员就不太适应了,以前只管做动作和微笑,现在却要讲台词和表演,有的演员都急哭了。然而,被演员们视作中国杂技团“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排练”,也让更多人获得了惊喜,“原来,我的舞跳得不错”、“原来,我有这么美的声线”……

  对于这种创新,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很是欣赏:“对杂技这门传统艺术,必须用现代思维整合”。因为,只有“复数的艺术,才能让受众获得‘1+1大于2’的审美体验”。

  “1+1大于2”,事实上,对中国杂技来说,远远不止在新剧目中使艺术元素“复数”起来,还有如何实现“金牌+品牌”——尤其提升品牌的力量。

  这与中国杂技当下意欲摆脱尴尬处境,突围市场有关。

  “天然优势”难入国外主流

  金牌大国不等于品牌强国

  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杂技无疑最具交流优势。这不仅因为,杂技不受语言、种族、政治观点的限制,而且,杂技在中国拥有至少3000年的历史,最早还被归类为“汉唐百戏”。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技水平之高,举世闻名。“牛”到何种程度?在国际大赛中捧回银牌,都会被许多人视作“输了”。以中国杂技团为例,什么蒙特卡罗“金小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几乎杂技领域内的世界最高奖项,他们都轻而易举揽入怀中。从“国字号”到地方、民间的各类杂技团,都“一技在手,闯遍天下”。

  然而,在国外主流演出场所中,却难觅中国杂技的身影。

  李恩杰记得2005年在美国的演出经历。那年10月,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杂技团高超的技艺与精彩的演出,征服了全场观众,演出结束半小时,观众仍然不舍离去。“但那只是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内容,不是商演。”其中差异,他懂。

  许多杂技界人士都有这番体会:外国人都承认中国杂技很棒,可一旦想与那些影响力和辐射力强的演出场所联系商演时,要么被动接受国外演出商苛刻的价格,要么就以“原料”的方式拼接到国外杂技团的整台晚会中,几多苦涩与无奈。

  手握金牌节目却难入主流市场,这是杂技市场的无情,还是杂技人的保守?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边发吉把原因归为后者。他认为,中国杂技的一大短板,在于品牌意识缺乏。“我们有金牌,中国杂技这个品牌,也有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