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纪念京剧大师尚小云诞…
麒派京剧爱好者齐聚上海…
肖复兴:让京剧飞入寻常…
吴江:京剧是艺术更是健…
梅兰芳与奚啸伯:中国京…
天津评剧院白派剧团成立
京剧,为什么偏偏爱上你
通讯:京剧名家追忆“中…
中国戏剧节落幕 民营剧…
老戏迷们:应加强对京剧…
最新热门    
 
京剧团长嫉妒《阿凡达》:多年未见排长队买戏票

时间:2010-1-22 10:48:01  来源:燕赵都市报
京剧,许多80后、70后的观众对京剧的兴趣也不大。

  面向市场的清高和茫然

  “京剧的美是耐人寻味的,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武,是经过了无数前辈提炼的艺术。”和许多圈内人一样,李彦波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

  正是由于京剧有着百戏之王这样的地位,也让部分京剧人多年来形成了特有的清高,那是一种外界难以理解的孤芳自赏。

  在中国京剧圈,“三度梅”得主、河北京剧院院长裴艳玲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9岁时,她就曾坐在毛主席大腿上接受接见,河北的京剧一直有这么一杆大旗。”提到裴艳玲,剧院的同事们常常这样引以为豪。

  可熟悉裴老师的人都知道,除了公益和大型政治性演出,她从来不参加商业演出,无论别人出多么高的出场费,她都不为所动。

  “其实,作为差额补贴性质的事业单位,河北京剧团最早开办茶社的初衷,也是为了创收。但大家都不愿意这么直白地说。”眼看着茶社经营的不温不火,负责售票的付红民似乎已越来越现实,“既是为了舞台艺术,又能创收,那不是更好么?”

  已有28年工龄的老付毫不掩饰地跟记者晒起了工资,他说,每月的工资条上扣除各种保险和公积金,所剩也就是1000多元。“不怕你笑话,这点钱别说买车就是养个车,每月也得喝西北风。”

  采访中有个演员提到当年的同事王小蝉,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王小蝉曾是河北京剧院的“当家老生”,几年前被湖北京剧院“挖”走了。“人家一到湖北就分到了面积140平方米的房子,工资每月五六千。”记者还了解到,王小婵之前的当家老生张军强,早年也“跳槽”到了重庆京剧院。

  “生存毕竟是个现实问题,有些人宁可到国外端盘子也不唱戏了。据我掌握的情况,剧团至少有20多人已去国外发展。”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团长李彦波颇感惋惜和困惑。“京剧靠的是口传心授,需要一代一代的‘传帮带’,因此京剧的成才率是很低的,但它的价值也就在于此。”

  在京剧院的排练厅,记者看到演员们正在练功,旁边坐着白发苍苍的梨园老将郭景春先生,正在“手把手”地指导。

  “输血”是为了“造血”

  “去年茶社外装修政府,已给投资了55万,今天政府又要投资700万,进行内部装修和更新灯光和音响,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大动作。”李彦波心有期待地说,等茶社装修好了,或许是个新的开始。“到时候,可能还会给茶社起个更响亮的名字。”

  表面上有些困惑的李彦波,其实心里始终很有底。而让他有底的依然是京剧本身。他举例说,大凡国家级的贵宾来我国访问,用以招待贵宾的文化大餐仍然少不了京剧。这是由于可称得上纯正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大餐中,无论如何京剧是不可或缺的。“京剧这门艺术,往大了说,它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小了说,一个城市有这样的高雅消遣场所,它彰显的是城市的品位。”李彦波分析说,京剧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宣传和引导得不够。

  而就当前京剧的“人才青黄不接”、“台上振兴,台下冷清”、“叫好不叫座”的普遍现状,有政协委员曾指出,“其实国家每年投入在京剧上的钱不是太少,但效果并不好。最关键的是要让京剧自己‘造血’,而不是政府源源不断地‘输血’。”

  对此李彦波则认为,“输血”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血”。当下京剧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现代的市场推广手段。“一旦宣传上去了,市场上有了一定的份额,连演员、剧目、剧种、剧团也相得益彰,并且形成继承与发展、创作与演出的良性循环。”

  说到宣传和推广,又涉及到一个资金问题。从“输血”到“造血”,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甚至涉及到体制问题。戏曲不像电影有制片人,京剧的市场化之路注定更加艰难。

  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更谈不上振兴。对于未来京剧茶社的发展,李彦波曾有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门票降得再低点,让更多的人走进戏院?而这中间的演出成本却又成了问题。但他一直在尝试着寻找突破口。“我很嫉妒眼下热播的电影《阿凡达》,京剧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购票的场面了啊。”李彦波淡淡地说。

    本报记者 静冬 文/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