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渡江战役纪念馆封顶 37…
国务院参事:中国需要有…
008国际艺术区遭“强拆…
《清代诗文集汇编》首批…
2009
法国2009年十大畅销小说…
怎样理解1948年郭沫若对…
达人收集“回归”报纸 …
2009年网络文学综述:面…
《阿凡达》连锁消费惊人…
最新热门    
 
1900年的北京影像:“没有电灯 时间很慢”(图)

时间:2010-1-26 13:20:23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侧的一旁,漫不经心地扮演着旁观者的几位白人男性,他们斜睨着镜头,也监视着面前所陈列的人与物。

  远离故土,加之身处陌生的环境,使摄影技术成为了平复异乡焦虑的一剂良药。至少在1900年6月,当意大利使馆成为最先被义和团烧毁的使馆建筑的时候,拉吉侯爵预先抢出了照片箱,随后逃亡至英国使馆避难。这个细节透露出,相片成为他想象自身与北京使馆生活的重要媒介。一个肩负训诫中国使命的外交官,如何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与这些下等人杂处?所有的答案都寓于这些照片之中。以当时的摄影技术来讲,照片的拍摄、存储相对复杂,因此盘踞在照片阴影中的仪式感较之今日也要强大得多。照相或者为了记录不同寻常的公共生活,如聚会,外出旅游,打网球等等,以形塑家人或者驻京外交官群体的记忆,或者是为了象征性地表现个人身份与处境。尤其当照片产生的语境,是将欧洲文明人的尊严,嵌入到中国的野蛮社会之中时,便会有额外的意义流露。外交使节和将军们有强烈的欲望借着照片来“说”些什么。以上所分析的这张照片还仅仅是属于在华“日常生活”的范畴,待到义和团的烈焰席卷而来,使馆区的高等文明,这种面对中国——无论是拳民还是高大幽深的城楼——的焦虑便以照片为载体,透过矫饰的动作和布景传达出来。

  按照何伟亚在《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中的说法,摄影技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各种各样的惩罚行动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出现在欧美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以及画报上。就画报来说,它们所登载的不仅有绘画和用照片做成的雕刻印刷品,也有照片本身……得益于照相机的使用,1900年的军事行动把惩罚行为转变为一种权力的表演,一个欧洲观众也能够观看的宏大场景。”从许多战争爆发后所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读出浓重的“权力表演”意味。其中一张或许已经广为人知,照片题为“八国联军总司令阿尔弗雷德·瓦德西,穿着冬装与两个德国卫兵在天安门前摆着姿势留影”:其背景是满目疮痍的天安门,墙体上密布着弹痕,大块大块的砖石剥落。雄浑静默的城楼上空无一人,这座当时人眼里“血红的高墙”如刚死去的废墟,带着尚未远去的森严与巍峨。镜头的正前方,两名穿着厚重冬装的卫兵分列道路两旁,直视镜头,而瓦德西将军骑在马上,与城楼平行,因而只能看见他的侧脸。他的头部刚好与天安门中线所穿过的那扇城门重合,由于视线所造成的错觉,仿佛嵌在其中似的。两名卫兵或许由于级别较低的缘故,所穿的并非那种双排扣的有着硬领的紧身军服,而是类似于左衽的大衣,脚上的棉靴大得惊人,丑陋笨重。然而这一刻,他们既是这片禁区的冒犯者,也是唯一被强权法则获准进入的“人”。至于瓦德西将军,则洋洋自满于立马横在天安门前的姿势,他都懒得与数十乃至百年后的观影者对视,接受他们的崇敬或者质询。

  -韩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