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八达岭长城将建文化产业…
春节期间北京重点文化活…
吴建民献“文化锦囊”:…
网络写作与国家文化战略
专家纵论“孔子热”:儒…
从战略高度加强廉政文化…
张家界“更名秀”乃对文…
德国联邦议员:中国应避…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
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
最新热门    
 
文化下乡惠民生 浙江农民热火朝天“种”文化

时间:2010-2-1 11:38: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月31日电(记者 赵晔娇)文化如水,滋润心田。今天,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告诉记者,今年年底,浙江将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全覆盖,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万元户”是富裕的代名词。现如今,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破万元大关。在杨建新看来,越来越富的浙江农民,对文化需求已经呈现出“井喷”之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向农村倾斜,加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丰富公共文化供给。”他说。

  目前在浙江,“深入开展‘种文化’、‘送文化”的活动”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政府送文化下乡 农民品“精神美食”

  “送1.5万场演出、20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到农村”。这是浙江省长吕祖善今年做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中的承诺。

  怎么才能送到农民的心坎里?

  杨建新告诉记者,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一批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品牌。其中“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巡演尤为得民心。

  自2005年初秋,一辆标有“钱江浪花文化直通车”字样的大型流动舞台演出车,带着一台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彩文艺节目驶向广袤的农村。热情洋溢的舞蹈,风趣幽默的小品,反映农村新风尚的农民自排节目,穿插其中的时政、农技有奖问答,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行遍了浙江的11个市,76个县,500多个乡镇。

  文化直通车开上了浙江最高的山村——海拔1240米的龙泉市屏南镇周岱村;开赴离大陆最远的海岛——108海里外的舟山市岱山县衢山岛。在浙皖交界的湖州市安吉县高禹镇的一场演出,甚至引得邻近的安徽农民也开着拖拉机、摩托车赶来观看。

  目前,文化直通车年均演出场次超200场,已成为服务农民的文化品牌。

  “农村观众看好戏难、看名角难的问题也牵动着浙江政府的心。”杨建新告诉记者。

  2007年,在浙江省文化厅的牵头下,“浙江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送戏下乡演出计划”正式铺开。在每年300万元财政补贴的支持下,7所业院团免费到农村基层,特别是到老少边贫地区、海岛渔村等一些条件特别艰苦的地区送文化服务。

  一批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领衔担纲,把一台台经典剧目送到农民家门口。

  农村热火朝天“种”文化 民间非遗发扬光大

  在浙江农民看来,有政府“送”文化,也得自己“种”出自办文化。现如今,浙江农民如今正热火朝天地干着一项前所未有的“农活”——“种文化”。

  “‘种文化’,这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说的是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遍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杨建新看来,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本土的建设,需要农民群众的参与。

  杨建新也说,浙江农民“种”文化更是亮点频频,特别是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当地民俗的结合,既能推动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记者了解到,在浙江湖州长兴县林城镇天平桥村一带,活跃着一条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百叶龙”。200年来,百叶龙技艺一直都没有走出过天平桥村。伴随着非遗保护的推进,百叶龙走入大众视野。

  在政府的助推下,长兴人打破了百叶龙舞龙技巧“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村规。现在,长兴已经兴建起了12个百叶龙传承基地,有3个就设立在学校里,小学生制作了小百叶龙,娃娃从小就承担起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2003年,长兴百叶龙应邀随浙江民间艺术代表团远赴新西兰,参加在奥克兰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新年灯会。在异域他乡,百叶龙先则荷叶轻摇,荷花盛开,彩蝶留连,忽而,狂风大作,雷电震撼,朵朵荷花旋即化作20多米长的蛟龙,翻腾飞舞。总理克拉克被其精美的舞姿深深吸引,在华人组织的上百个精彩节目中,唯独自始至终看完了百叶龙舞的表演。

  在农民“种”文化的浪潮中,农村文艺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自十一五以来,浙江每年都会对该省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干部以及农村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进行大规模的全员培训。并且组织力量编写了全国第一本《农民文化骨干培训教材》,引来不少省份上门取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