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北京建城传说:刘伯温造…
北京2009年图书期刊版权…
北京消协再吁修改图书限…
北京,给周立波一点掌声
春节期间北京重点文化活…
北京命名首批20位中华传…
连丽如:我不能让北京评…
1900年的北京影像:“没…
北京修改“地铁禁报令”…
北京拈花寺大火开罚单5…
最新热门    
 
北京地质断裂带对建筑物影响大

时间:2010-2-3 14:36:05  来源:北京科技报

  断裂带对地面上房屋建筑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在的新建房屋一般都采取避让的方法。新建房屋在动工之前,建设部门都要求开发商聘请专业的地质勘测部门对这块土地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如果有地质灾害,是不能在这里建房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具有地质勘测资质的专业机构很多,在建筑项目动工前,这些勘探部门都会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对建筑所在的地下进行地质勘探。

  而在一些老村落里,居民在这里住了几代人、上百年,长期的经验也早就让他们知道哪里建房安全,哪里建房会开裂。所以长时间下来,断裂带上是很少住人的。

  科研人员发现,北京平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有两条,分别是黄庄——高丽营和南口——孙河,其中后者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条西北向断裂带。“北京的断裂带其实经常有微弱活动,这是好事,说明它在释放能量;就怕有几年忽然不动了,说明它在积蓄能量。”蔡向民说。从地震局给的资料看,目前北京这些断裂带每年都在正常地释放能量。

  “摸清了地下断裂带,我们的地面建筑就要选择避让。”谭成轩说。2009年出版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定,对于那些不能准确断定位置的活动断裂带,建筑需要避让在200米以外。然而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高能物理所,就建在距离著名的断裂带只有100米远的地方,但它的建筑标准是非常高的。

  美国还有一个室内的网球场,就坐落在断裂带上。如果建筑横跨断裂带,地震来临的时候,难免粉身碎骨。建筑师就想了个绝妙的办法,把网球场建筑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建在断裂带两侧,即使地震发生地表断裂,上升或下沉几米,建筑也不会有事。

  蔡向民告诉记者,其实断裂带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中已经发挥了作用。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水立方等的规划建设就是一个很好避让活动断裂带的例子。北京市地勘局提前启动了奥运公园专项地质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北京奥运公园场址位于黄庄——高丽营断裂带附近,这条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带,重大建筑物如果横跨断裂带,安全将受到威胁。在地质人员对这条断裂带的准确位置、宽度和断裂活动进行仔细勘查后,奥运场馆的建设采取了避开活动断裂带的办法,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我要是买房还是要避开北京的7条断裂带区域的。” 但是谭成轩认为建在断裂区的建筑并不可怕,在两条断裂带之间建房是没有问题的,犹如马路上下行车道间的“安全岛”,只是不能将建筑跨建在断裂带上。对于已经建在地质断裂带上的建筑,谭成轩建议应该一方面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和其他相关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断裂带的日常监控。

  “断裂带的可怕之处是它对地面下的线性工程的破坏,比如保障市民生活的输油、输水、输气管道,地铁等等。”蔡向民介绍说。如果不实施保护措施,是很危险的。但这也是可以解决的,管道可以使用柔性材料,比如橡胶、波纹管等。地铁也可以通过伸缩缝来解决。

  另外,断裂带可能会释放有害气体,比如放射性的氡(长期可以致癌)、汞等。国外为了避免这些气体危害健康,会在房屋下面铺上隔绝的材料,再用管道把气体引向室外,目前北京正准备开展这项工作。测量这些气体也是找到断裂带的一个方法。

  对于北京首次绘制的地下三维地图,市民什么时候可以查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呢?谭成轩认为还为时过早,北京绘制的只是一张草图,距离可以实际应用还有很大差距。

  “现在,光依靠一家单位的力量很难完成摸清地下断裂带、绘制地下三维地图的艰巨任务。而大量已经完成的地下资料信息却被相关部门作为机密文件存在保险柜,失去了其真实的价值。”谭成轩说。

  谭成轩建议由政府把目前分散在建设、交通、市政、民防等部门的北京地下信息资料搜集起来,绘制一张详细的地下地图。

  “只要摸清它的准确位置和活动规律,并对其进行日常监测,断裂带其实并不可怕。在北京周边建设断裂带监测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谭成轩说。

  北京平原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有两条,分别是黄庄——高丽营和南口——孙河,其中后者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条西北向断裂带。(作者:陈永杰 王夕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