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颐和园获赠2824件清末民…
“学”“习”之辨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
“学”与郭店竹简
清末民初中国古文献外流…
从“少年中国”到“老少…
教育负担与清末乡村教育…
略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
对王曾瑜先生“学术批评…
论清末的《商法调查案理…
最新热门    
 
清末“学堂乐歌”:直接影响工农革命歌曲的诞生

时间:2010-2-16 15:43: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诗史上的历代诗体之变,大约都先起于民间歌曲,然后有敏感的诗人、词人继起创新,形成一代之风,最后又脱离开原有的音乐作用,变成只供吟诵的一种文学形式。清末的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似乎容不得这种发展过程的缓慢变易。新学如潮,“学堂乐歌”的登场却是由诗人发其端而由音乐教育人士取得较高成就的。

  晚清诗词真正有点改革和创新的,是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魏源等开创的诗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以后,夏曾佑和谭嗣同绍述龚、魏,提出“诗界革命”之说,这也是“新学”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表现。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诗界革命”一说只不过是“五四”新文学诞生前在诗歌创作领域中没有引起多大波澜的一个小小前奏,由于“学堂乐歌”在近代史上成了当时的一种文化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诗界革命”才在诗歌入乐的历史上为音乐文学的传统增添了一段新风。

  内容上富国强兵的理想,音乐形式上借用外来曲调,词句表达方面的尽可能通俗,大约是“学堂乐歌”歌词创作的3个主要特点。但在后来,我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兼歌词作家如曾志忞、沈心工等人发展了“学堂乐歌”中民主主义的甚至带有些革命性的内容;在音乐形式上亦出现为民歌填词或自行创作的新歌曲;特别在词句浅显方面所作的努力,经过曾志忞的力倡,沈心工等人的力行,而产生了“五四 ”前可称为新诗类型的一些乐歌作品。

  “学堂乐歌”的歌词作品一般可分为军歌(队列歌曲)、女子歌曲、儿童歌曲、一般歌曲4类。

  军歌和队列歌曲

  当时的富国强兵新理想需要军歌创作,步兵操典与学校体操的输入需要相应的队列歌曲创作,“学堂乐歌”中无论是爱国歌曲,历史、地理教育歌曲,讲科学、讲体育卫生的歌曲,一时占压倒数量地以进行曲体裁为主,本质原因在此。

  黄遵宪的《军歌二十四章》是应时而兴,以诗风影响了乐风的创作。作者“不解音律”,歌词的进行曲形式不是产生于填词结果,但却来源于他为外交官常驻国外的耳濡目染。选入“学堂乐歌”是他先发表了诗词,而由李叔同选曲配歌的。杨度(杨皙子)的爱国诗歌《扬子江》、《黄河》等作,也属这种先有诗词发表,后被选配入乐的作品。

  “学堂乐歌”中的爱国军歌和队列歌曲,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多为事先选定情趣适合的外来曲调,然后据以填词之作。如夏颂莱的《何日醒》、石更的《中国男儿》、沈心工的《革命军》和《革命必先革人心》、华航琛的《光复纪念》等,都是这种爱国军歌和队列歌曲的例子。已知它们的某些曲调来源如:《何日醒》出自日本歌曲《木南公》,《中国男儿》出自日本学校歌曲《寄宿舍里的旧吊桶》。“学堂乐歌”的最主要的音乐体裁——进行曲或队列歌曲,曾经直接影响于“五四”后的工农革命歌曲的诞生。如《中国男儿》演变为《工农兵联合起来》,《革命必先革人心》演变为《红军行军歌》等,说明了“学堂乐歌”的重大历史作用。

  吾等都是好百姓,情愿去当兵。因为腐败清政府,真正气不平。收吾租税作威福,牛马待人民,吾等倘使再退缩,不能活性命。(《革命军》 沈心功选曲作词)

  女子歌曲

  中国诗史上,一向多有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词作。这个传统原可上溯到《诗经》和汉魏以来的乐府诗。对于词史说来,这类歌曲的数量之多当然与普遍存在的女声演唱传统有关。“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先由沈心工填词,而后又在流传中完善了的《缠足苦》,用的就是“孟姜女”调。当时在1905年前后,“学堂乐歌”中还极少选用民间曲调。

  “学堂乐歌”中出现了女子歌曲,这件事实的本身就是妇女争得接受新式教育权利的反映。它和历史上的妇女题材的歌曲有区别,主要在于它有着女权运动的社会斗争的目标。沈心工的另一首填词歌曲《女子体操》和秋瑾的《勉女权》都鲜明地体现着新歌曲在倡导女子自觉方面的内容和气概。

  我辈爱自由,勉汝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要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勉女权》 秋谨填词)

  女子歌曲在“学堂乐歌”中倡导较早,这和清末的女权运动直接相关。早在1898年戊戌运动期间,上海即开始设有“经正女学”;l904年,《女子世界》月刊在上海创刊,以第一年为例,十二期即刊登“学堂乐歌”29首;1905年又有以《女子唱歌》题名的歌集出版,内容虽非纯属女子歌曲,但可见时人重视的情况。

  少年儿童歌曲

  儿歌、童谣,古来一向视如“天籁”。从词史角度讲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