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网络流传“中国式英语”…
中国向公众集中展示少数…
西哈努克与中国:曾亲自…
民营文化企业,中国文化…
《自然》调查称失去谷歌…
冯骥才:国人春节情结难…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面…
被《阿凡达》碾过后:中…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将…
“中国健美运动之父”赵…
最新热门    
 
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高山流水觅知音

时间:2010-2-26 13:09:07  来源:人民日报
合适的人来欣赏,找对了人,那彼此就成了知音

  2月12日,奥地利维也纳的城市音乐大厅,此次巡演的倒数第二站。12年一个轮回,只不过这一次吴氏策划并没有选择中国人最熟悉的金色大厅,而是选择了能够容纳更多观众的维也纳城市大厅。虽然换了场地,但从慕尼黑坐火车赶过来的吴嘉童依然信心满满,“观众是我们一年年培养出来的,票也一张张卖掉了,我不担心。”

  通常情况下,他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认认真真地听完所有的演奏,虽然这些曲子他听过了千百遍,这一天他选择了站在大厅里通过闭路电视观看观众的反应:“看,这对老夫妇,是我们的老朋友,今年结婚整整60年了,年轻时在中国呆过,非常喜欢琵琶,每年的新春音乐会他们都会来。”

  在国内一些机构一窝蜂地拥挤到金色大厅时,吴氏策划正在四处出击。他们相信,音乐走出去有许多形式,中国民乐的市场不只维也纳一座城市。一个个国家的“试水”,一座座城市的“开掘”,如今德国、意大利、瑞士、捷克、比利时、荷兰、俄罗斯、埃及等国的30多座历史名城已与吴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的民乐团也登上了柏林爱乐大厅、科隆爱乐大厅、慕尼黑赫尔库勒斯音乐大厅、丹麦皇家广播音乐厅、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大厅、开罗国家歌剧院……

  吴氏策划所有的利润都来自票房,这也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吴嘉童说,坚持售票,这既维护了中国民乐的身价,同时也符合欧洲人音乐的消费心理。欧洲人把花钱去音乐厅欣赏演出当作是自身音乐修养的一个标签,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完全可以在其中找到空间。“每年元旦听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施特劳斯之后,换一换口味,听一听来自中国的丝竹,这种观念正在被广泛接受。”

  靠票房体现艺术价值是西方演出市场永恒的规律,通过自信的商业演出,体现中国民乐的价值和水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输出。持续13年的“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不敢说场场爆满,但八成以上的观众已经让吴氏很满意。

  吴氏的市场部掌握着近万名观众的联系方式,他们有1934年出生的老人,也有我们常说的“90后”,这些都是中国民乐的异国知音。义务充当此次巡演现场嘉宾主持的葛哈德·史密特·特尔曾在德国ARD广播电视台工作多年,是德国最具魅力的节目主持人之一,也是令人仰慕的音乐解说人,对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都有深入的了解。他觉得将“高胡”、“板胡”以及“中胡”等中国乐器的差别解释给观众是他的义务。他说:“他们看得越多,就越需要深入了解,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也需要从猎奇走向成熟。”

  从德国到捷克,从奥地利到瑞士,中国广播民族交响乐团在短短的十天内巡演六场,赢得了在国内都不曾得到的掌声,所带的音乐CD都被一抢而光。指挥家彭家鹏说,我们分得清这些掌声是出于礼仪还是发自真心,民乐经过吴氏坚持不懈的推广,在欧洲已拥有很多的知音。作为民间的文化使者,他们的触角伸得更远,方式更灵活,也更熟悉市场,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需要的。

  我们好的东西很多,但输出有先后,要替不同的东西找到不同的知音,而不是简单地烩成一锅菜

  为了呈现中国民乐的博大精深,吴氏策划每年都邀请不同的民族乐团参加“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的巡演。中国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南京民族乐团、天津民族乐团、浙江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这一串名字几乎构成了中国民乐的半壁江山。  

  在大力推广民乐的同时,吴氏一直尝试着推广中国的舞蹈、戏曲、话剧、杂技等其它艺术形式。只不过,吴嘉童认为,我们好的东西很多,但向外输出要有先后,传播也有难易,每一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找到不同的知音,而不是简单地烩成一锅菜。

  今年吴氏正准备将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推向海外。“这不是简单的推销,也不是打一个字幕就能让人理解这么简单。我们需要提前半年做宣传,将昆曲的定式、审美取向、结构套路一一向外国人解释清楚,还要找到与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情感体验相切合的宣传点,这很难,但值得。”从明年起,吴氏将每年向世界推荐一种不同的国粹艺术。

  吴嘉童说,“如果做文化真有高利润,这个行业早人满为患了。吴氏这么多年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引到中国,二是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拿到国外。”

  吴泽洲老先生从小生长在曲艺之乡天津,母亲爱听戏,中国戏曲的优美与丰富给予了他最初的音乐滋养。上世纪80年代,他去德国留学并在巴伐利亚科学院从事低温超导下寻求磁单荷研究工作。儿子吴嘉童中学毕业后也来到欧洲,就读于维也纳技术大学和维也纳经济大学。本来从事科研的父子,由于机缘的巧合,选择文化交流作为毕生的事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