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26日清晨的江西省南昌市附近,3架飞机振翼腾空,在试飞站上空变换编队,做着种种特技表演。两天后,《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上发表了新华社的报道《我国自制飞机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的开端。
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道路
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就爆发了。我志愿军赴朝后,时有因不掌握制空权,地面部队和交通线处在美军空中威胁之下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空军对付头上的敌机。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
其实,早在1949年3月,国民党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起义时,毛泽东就提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设自己的空军和海军。”那时,还只是初步的想法。
而今,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聂荣臻等随即着手研究筹划创建中国航空工业事宜。
时任东北邮电总局党组书记兼第一副局长的段子俊,突然接到中共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召见的通知,匆忙赶到东北局驻地。一见面,李富春就告诉段子俊:“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局,要调你去工作,而且马上就组团到莫斯科,与(前)苏联进行援助我国建设航空工业的谈判。”
中共中央关于筹建航空工业及赴苏谈判的指示精神,李富春向段子俊简介说:“一、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航空工业建设问题;二、在技术准备上,主要靠苏联的力量;三、工作如何组织起来、组织的形式,要认真而慎重地考虑。”最后,李富春说:“火车票已经替你买好了,今天就出发去北京。”
段子俊匆匆赶到北京,参加了在西花厅连续两次召开的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进行得很热烈。在会上,讨论更多的是发展道路问题。对此,周恩来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需要修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
针对中国先有空军,后有航空工业的特殊情况,周恩来叙述了由毛泽东审定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自行设计的航空工业建设方针。原则是“由小到大”,在设计建立修理工厂的同时,就考虑以后转为制造厂的问题。
周恩来在总结发言时说:“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五六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
会议还商定了组团赴苏联的事宜。关于谈判,周恩来已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打了招呼。会上定下谈判代表团由何长工、段子俊、沈鸿3人组成,何长工担任代表团团长。
周恩来向代表团成员们交代说:“我国的航空工业没有什么基础,因此同苏联谈判,原则上是依靠他们,请他们帮助我们建成配套的航空工业,道路是由修理走向制造。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建国,底子薄,还很穷,搞大的没有力量。”
谈判获成功,中国航空工业就此起航
1951年1月1日,何长工、段子俊、沈鸿3人,带着周恩来“要谦虚、谨慎,要向苏联同志说明我国航空工业没有基础,希望他们帮助”的一再嘱咐,在北京登上苏制“伊尔-12”型飞机,经赤塔前往莫斯科。
在正式谈判前,何长工先单独约见了苏方的谈判主持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维是久经沙场的老外交家,曾出任过驻英国大使,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且谈吐举止幽默风趣。
何长工俄语讲得不太好,但法语讲得很好,所以常用法语、英语、德语同维辛斯基交谈。维见何长工能操数国语言,很奇怪,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是位将军吗?”将军,对率兵打仗几十年的何长工来说当之无愧,但他想活跃一下气氛,就用俄语答道:“我是个游击队员。”
当何长工把话题引到此次来访的主要目的时,老外交家带着几分狡黠说:“关于创建航空工业,你们的困难是很多的,看来这笔生意不太容易做呀。”
何长工说:“这有什么难的!毛泽东主席一个电报,斯大林元帅一批准就解决了。你真是个外交部长啊!可中、苏之间,大概应该讲内政,不应该讲外交吧?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工业基础薄弱,搞航空工业,没有苏联的帮助就寸步难行……”
见维辛斯基还是一副外交家的审慎,何长工继续说道:“维辛斯基同志,你仔细想想,我们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好容易夺取了全国性胜利,我们是带着胜利的旗帜,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