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一个花木兰五地争抢 安…
三地争夺“二乔故里” …
各地争报“中国旅游日”…
两岸三地传媒及学界人士…
谁在给商家打了兴奋剂 …
两岸三地教科书中的意识…
最新热门    
 
三地争抢世遗“土楼” 结盟能否解决利益争端?

时间:2010-3-16 13:2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事件回放

  2008年7月,在加拿大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福建土楼逐渐为国内外民众所熟知,“土楼游”也热了起来。

  不过,长期以来,围绕土楼展开的利益之争一直困扰着福建旅游部门。入遗的46座土楼分布在漳州市华安县、南靖县及龙岩市的永定县等两市三县。为了吸引客源,三地或做形象广告,或拍影视剧宣传,更有甚者,不惜断路截留游客。不少游客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土楼游”到底该去哪里好。这些事情严重损害了福建土楼的整体形象。

  不久前,“福建土楼旅游联盟”在福州成立,并签定“宣言”。一场旨在化解土楼利益之争、推动旅游升级上档的行动,就此展开。

  申遗成功

  带来火爆效益

  土楼是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山区的一种特有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目前保留最古老的集庆楼已届600岁“高龄”。它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一般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被列入“世遗”的福建土楼一共有46座,主要分布在漳州市的华安县、南靖县及龙岩市的永定县。申遗成功后,迅速带动了两市三县的土楼旅游热潮。

  据永定县统计,仅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2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8亿元,土楼合理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如此,不少国内外客商和走出大山的土楼人在深切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含金量后,也纷纷前来永定投资创业。仅2009年,永定共策划生成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3个,新签约项目 17个,新开工新竣工项目14个;全县新增加与土楼旅游相关产业实体200多个,新增从业人员6000多人。

  华安县申遗一年后旅游人数突破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多。而南靖县仅2009年1—10月,就接待中外游客129.7万人次,创旅游收入更是达到 3.8亿多元。其中,仅“十一”期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9.81万人次,同比增长373.17%。

  从2009年6月25日起,各地土楼门票价格大幅上调,更为火爆的土楼旅游市场带来了可观的效益。根据福建省物价局的最新核定,南靖县土楼田螺坑景区门票从原来的50元/人次调为100元 /人次,华安县大地土楼群门票从原来的30元/人次调为90元/人次,永定初溪土楼群门票从原来的50元/人次调为70元/人次,河坑民俗文化村门票从原来的20元/人次调为50元/人次。

  各有高招

  谁的土楼谁做主

  从福建地图上可以看出,漳州市南靖县与龙岩市永定县原本山水相连,“福建土楼”也多是在这两县范围内。根据目前的交通线路,无论是从福州出发、还是从厦门出发,高速公路都是要先经南靖县,才能再到永定县。土楼旅游火爆之后,原本世代相安的两县,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从2009年初,连接南靖与永定的公路上便出现了一连串“古怪”的事情:在山梅公路距离永定不到一公里的慈坑桥,桥头5米处被挖了一个8米多长的大坑,路两端指示牌写着“桥梁加固,严禁大中型车辆通行!”道路旁边只留下2米宽的距离,只允许小车经过。也就从这时起,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便常常接到来自永定土楼景区的电话,称山梅公路在修路,从南靖开往永定的大巴被堵在路上,无法到达,游客因此少了五成多。

  永定的媒体为此还发了一则《发生在南靖与永定交界处的怪事——是修路?还是为了争夺土楼旅游客源?》的消息。消息称,山梅公路已经被挖半个月,却不见有施工人员来修复。但南靖方面对此却给予了坚决的否认。

  断路之争未了,一篇游客在网上发表的博文又引起了一桩“无头公案”——路牌之争:在南靖与永定的公路交接处立有一牌“再见,福建土楼”。于是很多游客以为浏览完南靖的土楼后,土楼旅游也就结束了。永定方面对此很是不满。后来,南靖方面又改为“欢迎再来,福建土楼”。结果仍是引起不少歧义。永定当地旅游业内人士还私下讲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