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从“犀利哥”看网络公民…
“萌文化”:网络文化的…
2010,能否成为网络视频…
网络歌手生存状况调查:…
上海人热衷新奇宠物 网…
“复制粘贴”的剽窃时代…
上网看电视剧渐成风尚 …
话剧需要网络直播吗?
叶匡政:网络文学无须鲁…
美国网络新闻业裁员 失…
最新热门    
 
网络红人“犀利哥”事件显媒体职业化水平

时间:2010-3-24 11:52:5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虎年春节刚过,网络就爆出了新年第一个红人——犀利哥。这个在宁波街头流浪数年的乞丐很快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网上、网下媒体一拥而上,将“犀利哥”炒得沸沸扬扬。   

    网络热点是关注还是炒作

  “犀利哥”最早是以图片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的,由于他眼神犀利、姿态洒脱、脸部线条简洁冷峻,与一般街头乞丐风格完全不同而引起网友的关注。后来,有网友证实,这个乞丐经常在宁波街头出没,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浙江省内平面媒体的关注,“犀利哥”迅速从网络走向了报纸。

  从传媒职业化角度来说,平面媒体关注网络热点无可厚非,迅速地将网络热点落地,是平面媒体应有的新闻敏感和新闻技巧。“犀利哥”最早出现的平面媒体是《钱江晚报》《宁波城事》,一个以网络互动为主讲述“网事”的版面。

  平面媒体如何关注网络热点,可谓是考验媒体职业化的一道试题。它应当是对网络热点的核实、补充和延伸,还是单纯的复制、夸大和人云亦云,这就是关注和炒作的分水岭。

  合理平衡受众注意力

  “犀利哥”毕竟是一个精神有问题、表达困难、不知家在何方的流浪汉。他应该是我们同情、帮助的对象。对于“犀利哥”的报道,媒体应给予关怀。换言之,就是要平衡受众注意力,力争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

  就在一些媒体仍在热衷于调侃犀利哥的穿衣风格时,《钱江晚报》的《宁波城事》在第二篇报道中就调转了报道方向,试图走进“犀利哥”的内心世界。记者通过对最了解“犀利哥”的网友的采访,让读者了解了“犀利哥”犀利眼神背后其实藏着莫大的辛酸,他渴望有一个家,有一个女人来爱他。在报道里,直接用网友的心声表达了编辑思想:“有人笑他,有人捉弄他,又有谁会去帮助他,了解他?”

  这样的导向很快引起了宁波市政府的重视,政府很快表态:“政府有责任关注每一个生命,应该让每一个人感受到爱心城市的温暖。”“犀利哥”的报道就这样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不仅仅是民间人士对“犀利哥”的关注,而是上升到官方对这样一个底层人物的关怀。而就在这篇报道中,“别再打扰‘犀利哥’”的说法已经提了出来,让读者有了新的关注点。

  事态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犀利哥”似乎并不能领会政府的关怀,当所有人将他团团围住,他忍不住放声大哭,最后他选择了逃避,离开了他最常呆的地方。

  “犀利哥”的眼泪警醒了众多头脑发热的人,但这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了“犀利哥”事件的采访,“犀利哥”的眼泪和逃跑也成了众多媒体报道的重点。

  那么,我们媒体该从这件事中反思什么呢?对于“犀利哥”们来说,他们是否真的需要我们想给予的帮助?《钱江晚报》《宁波城事》版在重点报道了“犀利哥”声泪俱下的特写镜头后,特别用1/3的篇幅提问:是否能为“犀利哥”做得更好?在报道的主标题《我不快乐了,我很害怕》之下,紧跟着就是副标题:网友们请自问:怎么才是真正帮助“犀利哥”。这样,就一下子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帮助“犀利哥”的思索上来,而不是片面地表达不满或谴责相关人员。

  一个具有高度职业化水平的媒体,就是要有这样的新闻操作技巧,能够牢牢地掌控舆论的导向。用信息和导向,始终让受众的注意力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是为了制造一个反映极大的场面,而是力求给受众一个理性、真实、客观的信息。

  要融入情感报道

  记者进行采访,不能感情用事,但也不能没有情感,特别是人物报道,如果记者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这个当事人物见报的面目必定是干巴巴的,丝毫没有吸引人之处。

  如果记者没有在“犀利哥”的身上投入同情、理解、帮助的感情,“犀利哥”就会沦为炒作的牺牲品,这在一些媒体中已经表现出来。但大多数记者都能本着职业道德和良知,想方设法用手中的笔给“犀利哥”争取最需要的帮助。

  “犀利哥”被众人围追堵截放声大哭后避走他处,引起很多人唏嘘感叹。本着保护“犀利哥”的原则,《钱江晚报》本想就此打住,不再打扰“犀利哥”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但是,事件突然了重大转折——“犀利哥”的家人来找他了。

  从一对江西母子来认亲,最后直到“犀利哥”和母亲、弟弟回到老家,《钱江晚报》的记者和数家媒体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