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外国文学杂志近期纷纷调…
收视下滑美剧纷纷停播 …
莫言:好作品能让海外读…
巴金告读者:不要崇敬我…
图书“打榜”打坏读者口…
网络春晚纷纷抢先开锣 …
网络视频风起云涌 传统…
《私人律师丛书》出版 …
新书限折令恐成空文:网…
正版书错误逾百处 读者…
最新热门    
 
读者纷纷自创墓志铭 专家呼吁“传承这种文化”

时间:2010-4-6 14:14:46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柳宗元去世后,韩愈作《柳子厚墓志铭》。千字铭文,道尽才子坎坷一生,是为文坛千古佳话。

  清初战乱,客家人迁徙的扁担上,一头挑着娃儿,一头挑着老祖先的骸骨。再下葬时,子从何来,夫归何处,树碑时皆有撰文。

  千年传统的背后,却是墓志铭文化断代和缺失的现实。如今,那种字斟句酌、简练生动、堪称文学的墓志铭,已经少见了。

  自3月30日起,本报连续推出的“墓志铭·成都清明记忆”系列报道,以一群逝者的墓志铭为载体,挖掘其背后的人生故事,对成都的墓志铭文化进行了一番前所未有的解读,试图唤起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坚守,引起了不少读者和网友的响应和创作热情。但是,报道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成都墓志铭文化艰难传承的现状。

  “墓志铭文化,在现代基本上已经断裂了,处处罕见。”作为墓志铭文化的爱好者,“巴蜀鬼才”魏明伦也呼吁应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不拘一格

  墓志铭内涵深刻

  墓志铭是死亡之书的书签,也是生命之书的总结。

  在近期关于“墓志铭·成都清明记忆”的报道中,本报陆续选登了20余条墓志铭,他们以西方式短句、中国传统文言格式、墓联、诗歌等形式出现,雕刻在墓碑上,饱含了生者的怀念、逝者的故事,读来富有个性、哲理,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长眠着一位献身可可西里的环保志士。愿他的精神在这里传承,愿他的灵魂在这里升华。”讲述的是成都一名环保志士冯勇,2002年11月参加“绿色江河”志愿者活动时,遇难可可西里。对于其背后的故事,许多人并不了解。但在整个公墓中,它拥有最虔诚的读者。经常有陌生人路过时,会在冯勇的墓前停留一会儿,默默品味那句墓志铭的含义。

  透过冰冷的墓碑,墓志铭展现出一种温暖的力量。除了短句,一些墓志铭则是用传统的文言风格写就。比如养猪大王刘显合的墓志铭有763字,洗练简洁,浓缩了一名农民企业家的传奇一生。中国围棋协会副会长刘善承的墓志铭,由身为川大哲学系教授的儿子亲自操刀,“老庄风骨浑然天成,黑白世界荣辱不惊”,一字一句韵味悠长。

  还有一些墓志铭则用诗体呈现,并不讲究对仗、平仄和格律,仅仅是表达树碑人的怀念、伤感之情。比如一名老人怀念40多年前去世的妻子,他在墓碑上刻下的是一首短诗:“儿失天伦我失爱,二十春秋幸福乐。未能携老良辰短,饮恨绵绵终身憾。”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富有个性的墓志铭,一般由逝者的亲人亲自操刀,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更熟悉逝者生前的生平事迹。树碑除了表达追思,更多的还是想为逝者留下一些特别的纪念。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普遍对墓志铭文化有一种共通的认知和了解,对这种传统文化保持了一分尊敬。

  热情很高

  读者自创墓志铭

  本报连日来辑选的各种墓志铭,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对逝去的亲人,萌生了一种思念之情。

  家住德阳的老刘,在看了本报关于墓志铭的报道后,一直心绪难平。去年,他的儿子在上海因抑郁症跳海身亡,至今未寻回遗体。在那些墓志铭的触动下,他也动手给儿子写了一则:“父在子先亡,忧郁莫明堂。不堪重负了,东海见龙王……和谐活下去,子孙代代强。”老刘说,今年夏天去上海时,他准备在儿子的衣冠冢上,把这首诗作为墓志铭刻在墓碑上,字里行间除了哀思、纪念,还有一种对生活的期盼和寄寓,希望“子孙和谐地活下去,不要再重演悲剧”。

  而今年74岁的任思烈老先生,则用一首诗,总结了自己60年的工作经历:“风风火火一身累,淡泊名利自陶醉。敬业治家无怨悔,求得一生平安睡。”他认为,这是对自己一生最精炼的总结,他准备把这当成自己的墓志铭。

  同癌症抗争了18年的林存礼先生,在最近一次动手术前,他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行程坎坷总有路,登临鬼谷览群山。”大意是虽然患了绝症,挣扎在死亡边缘,但还是要珍惜生前的日子,好好生活。所幸,这位乐观的老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第二天的手术,他又撑了下来。

  许多来电的读者,对墓志铭有一种推崇之情,“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轻言放弃。”他们认为,除了纪念本身,墓志铭还往往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饱含人生哲理。除此之外,不少年轻的读者还在网络平台上,为自己创作起了墓志铭。这些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