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外国文学杂志近期纷纷调…
收视下滑美剧纷纷停播 …
莫言:好作品能让海外读…
巴金告读者:不要崇敬我…
图书“打榜”打坏读者口…
网络春晚纷纷抢先开锣 …
网络视频风起云涌 传统…
《私人律师丛书》出版 …
新书限折令恐成空文:网…
正版书错误逾百处 读者…
最新热门    
 
读者纷纷自创墓志铭 专家呼吁“传承这种文化”

时间:2010-4-6 14:14:46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墓志铭或深情、或哲理、或乐观、或恶搞,让人分享到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令人遐想。

  专家呼吁

  传承这传统文化

  但是,这种富有个性、涵养和魅力的墓志铭,还是太少了。记者在长松寺内采访时发现,公墓内约有4万座墓位,墓碑上印刻的内容大部分都比较简单,为逝者树碑,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定式和规矩。一项传统的风俗,正逐渐成为一种稀缺的文化。

  民俗专家、川师大教授黄尚军目前正带领本科生,开展一项针对巴蜀碑文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墓志铭。他介绍,在古代,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一般都有墓志铭,有的还能从中寻觅到许多历史事件。比如客家人迁徙时,扁担上一头挑的是子女,一头挑的就是祖先的骸骨。重新下葬时,会在碑文中记上,从哪儿迁来,途中遭遇何事……他注意到,墓志铭文化在现代断得相当严重,墓碑上一般都成了固定模式,写着逝者的名字、生年和卒年,落款则一般为子孙的名字。分析原因,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的演化,让墓志铭呈现城市化和简化的发展趋势。中间出现了文化中断后,后人对这种文化出现了陌生和不理解,而不理解又导致了今天的淡漠和不重视。

  “墓志铭文化,在现代基本上已经断裂了,处处罕见。”作为墓志铭文化的爱好者,“巴蜀鬼才”魏明伦曾经为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他非常推崇韩愈为柳宗元所做的一篇《柳子厚墓志铭》,全文上千字,是一篇经典的墓志铭。但这种骈文,在当代已经实属罕见,很难再看到这种经典文章。

  作为中国的一项典型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好的墓志铭已经越来越少见,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人也越来越少。本报近日来关注墓志铭文化,辑选出了诸多富有魅力的墓志铭,让两位先生深感欣喜,看到了希望,“这是对墓志铭文化的重视”。“在国外,墓志铭还被称为微型文学,堪称文学作品。”魏老不无欣喜地表示,希望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墓志铭,将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辜波 实习生 彭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