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重庆废弃兵工厂改建全国…
辛亥革命博物馆获首义居…
中国蚕丝品第一镇将建蚕…
成都将采纳市民建议 筹…
日本为漫画《机器猫》作…
中日专家精选三国文物在…
建川博物馆披露溥仪苏联…
全球首座油菜主题博物馆…
中国首家玉器博物馆扬州…
海南三亚海上军事博物馆…
最新热门    
 
“博物馆城”建设热:一拥而上,且慢喝彩

时间:2010-4-8 12:39:00  来源:人民日报

  再看“博物馆城”建设热:一拥而上,且慢喝彩

  阅读提示

  昨日,本版刊登了《西安,距“博物馆之都”有多远》,并列举了近年来各地热衷“博物馆之城”建设现象,引起一些热议。许多人认为,西安作为文化历史古都,要建“博物馆之都”,尚属情理之中,而对一些城市却不以为然,认为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口号是不顾自身实际的“大干快上”。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再刊发这篇记者观察,与大家一起分析这股热潮背后的喜与忧。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是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两个高峰,那么开始于新世纪的博物馆建设,可以算是第三个高峰。通过网络查询,就会发现,现在全国一年正在筹建的博物馆就有上百座,这意味着差不多每3天就有一个新博物馆开始筹建。一些城市提出要建“博物馆之城”,正是这轮高峰的代表性宣言。

  对于一个有9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0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的中国来说,目前分布于全国的,共有2970多座博物馆。平均6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数字,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借此大兴土木,一拥而上,纷纷建设“博物馆之城”呢?

  警惕盲目超前建设

  资金和政策都是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个市级博物馆的投入均在两三亿元左右,如2006年10月开放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投资4.2亿元人民币。至于省级博物馆的费用就更高了,像2005年12月投入使用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建筑工程投资为7.8亿元。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总投资近4亿元。而一座博物馆的建设,从立项到竣工要用3到5年的时间,再经过半年的布展和试运营,才能正式对外开放。

  如果在短短3—5年内,打造拥有上百所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城”,在资金和时间的花费上,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即使博物馆建好了,也还有其他的支出,比如文物的征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该馆一年的文物征集费用是300万元,但一年下来,征集到的文物及艺术品不足20件。这对于一个硬件设施完备的博物馆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博物馆的公益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博物馆毕竟不是慈善事业,不能单方面依靠政府解决所有的开支需要。而且一个城市的财政用于支持博物馆的,终究很有限。第三次博物馆建设的高峰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民营博物馆增多,一些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想必也得依赖民营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但现在的民营博物馆多数还处于自我谋生状态,还得依靠办各种商业、半商业展览勉强度日,并不具备博物馆应当具有的“公共性质”,离开展公共教育服务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对于博物馆建设,国家也一直在强调要拓宽投资渠道,要建立相关的资金,但这些制度的建设也不是一日可以解决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没有一部博物馆立法的条件下,何谈博物馆的大建设?

  量多质不高普遍存在

  建新馆更要用好旧馆

  中国的博物馆在短短30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一些博物馆“名不副实”,用量多质不高来概括并不过分。事实上,目前不同城市的专题博物馆重复率非常高。许多城市都有茶、酒、中医、钱币、戏曲博物馆。与其各市争着做多,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做大。曾有专家提出,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莫不如此。所谓减法,就是实行必要的合并。比如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就合并为国家博物馆,吉林省的博物院也是由省博和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合并而成的。一个城市博物馆实力的强大与否,单看数量上的增长是不行的。

  很多新建的博物馆硬件较先进,但由于展品欠缺、定位雷同,迟迟不能对外开放;不少县级博物馆没有库房,基本陈列陈旧单调,几乎不能正常对外开放。

  而且,博物馆中文物的保护,需要运用多种现代和传统技术手段。比如,金属、纸张、漆木、丝织类文物和动植物标本等都需要专门人员保管处理。这对博物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挑战。中国目前有40多所高校设立博物馆学专业,一般各个学校招生规模在20名左右。每年毕业的本科生800名,硕士生也大致在100名左右,加起来900名上下,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博物馆建设的需要。

  博物馆毕竟不是简单的盖房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重点博物馆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