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文物局了解到,由“南天顺”号和“德信”号拖轮组成的工程船组4月6日中午到达汕头南澳县三点金海域,明日开始在沉船遗址上方进行定位,为此后为期三个月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做好准备。
今明两年展开船体考古打捞
据介绍,2010年初,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决定联合组成“南澳I号”考古工作队,共同实施该项考古发掘和保护项目。
按照工作计划,“南澳I号”抢救性发掘工作预计将用3个工作季完成(每个工作季约3个月时间),今年4~6月为第一工作季,主要任务是对船载文物的抢救性发掘,第二、三工作季对沉船船体进行考古打捞,将于今明两年陆续开展。
目前通过考古勘探已知沉船位于水下约27米,船体保存较好,大部分被泥沙覆盖。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方向接近正南北向,沉船长度不小于25米,宽度不小于7米,略小于“南海I号”沉船。
据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结合公安边防收缴的一些出水文物看,遗物主要为青花瓷器,品种较为丰富。
访谈
“南澳Ⅰ号”: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新起点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南澳Ⅰ号也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第一个项目”,卜工向记者介绍说,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从1989年起步,到了如今“已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国家队”参与沉船打捞,这使得“南澳Ⅰ号”打捞的合作模式跟以前有了不同,“国家重视、地方合作,我们认为这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新起点”。
“我们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开阔了,不再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视野也投向了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卜工介绍说,两个“南Ⅰ号”(“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的打捞,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现有水下考古资源有了优势。
“南澳Ⅰ号”的那些事:
是2010年度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南澳Ⅰ号”沉船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2007年5月因南澳县渔民的生产活动发现了沉船遗址的准确位置,从出水遗物初步推测为明代晚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广东省文物局通报, “南澳I号”是我国沿海经过正式调查和试掘的明代沉船,沉船在海底保存情况较好,内涵丰富,被列为2010年度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通过对“南澳I号”的抢救性发掘,既可以解除沉船被盗捞的危险,也可以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推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不少器物底部发现文字
据省文物局昨日介绍,“南澳Ⅰ号”沉落古船的上层结构已不存在,但隔舱和船舷保存状况较好,由于船体表面覆盖有泥沙和大块凝结物,船体和文物受腐蚀和人为因素破坏较小,初步判断除船体中部的两三个舱体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舱内船货保存较好。
船上货物散布范围长约28米,宽约10米。据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结合公安边防收缴的一些出水文物看,该沉船上保存有大量的青花瓷器,主要包括绘有人物、花卉、动物图案的青花大盘、碗、罐、碟、盆、钵、器盖、杯、瓶、粉盒等等。
数量最大的青花大盘直径多在30厘米左右,内壁绘瑞兽麒麟、富贵牡丹、仕女、书生以及花草等。青花碟多绘丹凤朝阳、花草、杂宝等图案为主。青花碗的图案比较丰富,主题以鲤鱼跳龙门、飞龙、青花人物、喜上眉梢、高官厚禄、一步登天、花草等吉祥图案较多。青花罐数量少,但器物表面绘制的缠枝花卉等图案很有特色。
不少器物的底部可见底款,包括“福”、“禄”、“富贵佳器”等,部分器物底部有 “大明年造”款。 (记者陈正新、王广永、王鹏 通讯员南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