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以前看冯小刚的电影,把剧情中的广告植入当作一乐儿的话,不知道您坐在剧场里观赏演出时是否能有同样的心态。最近一年来,记者发现植入广告已经开始明目张胆地“入侵”话剧舞台,这股风甚至吹到了国字号话剧队伍——国家话剧院出品的新戏《红玫瑰白玫瑰》中,而民营剧团因为生存的需要更是在这方面下足脑筋,其中“麻花”出品方已经专门成立了市场运营部,在每部新戏推出之前,就广泛招商,探讨合理的“广告植入”方式。而无论是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表示适当的、一定程度的广告植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要泛滥成灾。
厂商:从赞助到植入
在国外的很多演出中都有赞助商,这些企业为一些剧院或演出赞助,但获得的权利大多仅仅是在演出说明书的一角印上企业名称,就像国家大剧院有三家固定的企业赞助商一样。但很多企业并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表现形式,于是就有了从“赞助”到“植入”的转变。印象最早的话剧广告植入应该是2003年瞿颖和毛宁主演的《韭菜花》中,舞台背景是宜家赞助的家具。现在,“麻花”系列贺岁喜剧最多有近10家企业赞助,而植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前,“麻花”多是在演出之前为观众设置一个“抽奖”环节,主持人会告诉观众奖品由某某厂家赞助,产品并不直接在演出中体现,但从去年贺岁大戏《索马里海盗》开始,有不少产品已经开始植入。
现状:有的巧有的拙
“麻花”市场部的负责人阎平小姐为记者细数了一下《索马里海盗》中的广告植入:“李静在演出中给角色化妆,旁边有一个灯箱是《美丽俏佳人》的广告;剧情中海盗使用的集装箱上有一个很老旧的logo写着‘可口可乐’,播报节目时桌上摆放的是联想笔记本电脑;还有最后结尾的时候开上舞台的一辆小奔驰车都是广告植入。”随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看过该剧的观众,除了最后的奔驰车他们没有太在意这些“广告植入”,也都表示可以接受这样的植入方式。在即将上演的《红白玫瑰》中,也有广告植入,田沁鑫导演介绍:“演员穿的漂亮职业装是宝姿的,需要喝水的时候改成喝蒙牛真果粒就可以了,不会特别生硬地植入。”还有,戏逍堂将服装品牌“Kappa”的名字当成咒语在剧情中出现,也都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
而在另一出由姚晨出演的话剧《杜拉拉》中的广告植入则在演出现场就引起了观众的嘘声一片,因为姚晨在台词对白时屡次非常突兀地说道:“我的理想就是,买一辆某某牌的汽车”,显然这种杂牌车和角色的身份是不相符的,如此牵强的广告植入自然引发观众不满。《红白玫瑰》的制作人李东认为:“广告植入是好事,关键是看植入的手段高明还是低劣,这决定了观众是否能接受。”
发展:已经不可或缺
话剧的广告植入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话剧营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麻花”市场部的阎平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部贺岁话剧大概都要演出到50场,以每场千人计算大概有观众5万人次,“其实我们认为‘麻花’的零售市场已经饱和了,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麻花’和这些广告植入厂家的品牌效益。每场演出前,观众可以到剧场前厅免费品尝到可口可乐赞助的饮料,而且我们也根据每部戏不同的感觉,选择不同的品牌,比如《江湖学院》这种比较酷的戏,选的就是‘零度可乐’;而清新的音乐剧《白日梦》我们选择的是雀巢冰爽茶饮料。有时一些产品实在不适合植入,虽然愿意给我们赞助,我们也没办法接受。总之,还是希望厂家和剧目都能对路。”
除了广告植入话剧,“麻花”也开始尝试“被植入”的广告方式,比如在和麦当劳、俏江南、中体倍力合作的时候也借助他们的菜单宣传话剧,或者消费他们的产品就可以得到“麻花”赠票,这样的“植入”取得了双赢的局面。
趋势:接受但别泛滥
在谈到话剧“广告植入”的话题时,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观众,其中多数观众认为“广告植入的好,就可以接受,毕竟现在电视节目和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很多,广告已经无处不在了。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为了挣钱胡乱地植入广告,泛滥成灾就可怕了。”而制作人李东也认为:“广告植入话剧,说明话剧市场繁荣了,企业看中了话剧这群高端客户人群,同时有了赞助可以让创作者不必顾虑成本上的限制。”而从事戏剧报道的郭小姐认为:“广告植入戏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关键还是要创作者掌握好广告植入的‘度’,只要在给观众献上一台精彩演出的前提下,适当植入广告应该会得到观众的谅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