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科学揭秘巫术的世界:神…
美科学家发现果蝇飞行转…
科学家首次发现可无氧生…
科学家首次合成第117号…
英国科学家尝试让电脑读…
探析科学基金文化特征
科学工程抗击气候变化:…
科学家破解西伯利亚古人…
工资比毛泽东还高的科学…
科学家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最新热门    
 
科学松鼠会:像松鼠一样 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

时间:2010-4-12 9:47:33  来源:人民日报

  告别枯燥乏味,告别小众话语,一群“80后”乐当科普义工

  “松鼠会”:让科学色彩缤纷

  阅读提示

  科学松鼠会,由一群有科学教育背景、热爱科普写作的年轻人,怀揣“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梦想而创立。

  2008年4月,松鼠会群博上线,列为“松鼠会元年”。两年来,“松鼠”们在博客、微博、社区等网站上相当活跃,线下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吸引了遍布全球的百余位科学爱好者加入。

  两年时间,2000多篇文章,40多场线下活动,3本松鼠会文集……科学松鼠会的成长,记录下一群年轻人为科学梦想而奋斗的身影,见证了科学对“80后”、“90后”的非凡魅力,也将一个疑问抛向大众:科学能够流行起来吗?

  4月10日下午,中国科技会堂,科普沙龙上一名观众跑上主席台,“霸占”了主持人的位置:“我想发言。”

  这名“发烧友”是建筑师,特地从南京赶来参加科学松鼠会的看片会——“2050年城市交通指南”。对于这种“突发状况”,主持人小姬并不惊讶。在松鼠会的活动现场,这场景实在太常见。作为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拥有众多粉丝。而他们的愿望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

  像很多创业团队一样,科学松鼠会的起步不乏艰难和苦涩;不同的是,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因强烈的责任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闻名,并因执着地科普,成为2008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之一。

  一个科普传播形式,何以对“80后”保持如此大的吸引力;一项公益性事业,又何以成为姬十三等人实现梦想、创业奋斗的平台?

  一个“背叛”科研的理科博士

  姬十三,原名嵇晓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是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也是众多“松鼠”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读书的时候,他是地地道道的理科生,生活就是做实验;毕业头几年,他做自由撰稿人、职业编辑,过文人的生活;现在,他和志同道合者一起,致力于打造一家以“80后”青年为主体的公益性科普传播团队——科学松鼠会。

  现在的松鼠会,成为越来越多科普“达人”安营扎寨的地方。

  姬十三:一直在文字上都有自己小小的喜欢在里面。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而不是科学家。后来,像很多人一样在高中选了理科,但内心依然很文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姬十三”为笔名,与我的专业神经生物学有关,算是科普一类,但文字风格却跟常见的科普文章不一样,追求的是俏皮幽默。

  在学校,姬十三很低调,终日跟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另一面,他又是科普界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包括自己的导师,出于怕被干扰的“私心”,一直都没实情相告,可后来导师会把媒体介绍姬十三的文章贴在实验室的墙上,对这个背叛科研的博士充满欣赏和骄傲。

  2007年夏天那个毕业的季节,姬十三没有出国当博士后,没有留校继续做科研,也没有去制药企业和事业单位,他开始“待业”,过上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活。

  “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

  长时间“单打独斗”,姬十三有些厌倦。2007年10月,他北上赴京,与科普圈子里的朋友们见面。这一见,就再也离不开北京。因为,他们谋划着做一项科普的“大事业”。

  姬十三:当时,国内年轻的科普作者非常少,再往上就是老一辈的科普作家,中间是断层。

  年轻的科普作家,比较懂得年轻一代需要什么样的科普,更容易出现在大众媒体上。

  我们认为,科普除了由大师级科学家来写,也可以由一些有良好科学教育背景、又有媒体经验的年轻人来做。这样的人是桥梁,连接着媒体和大众,而另一头则是科学家。

  第一步,姬十三与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们,组织一个供科学作者、译者、编辑和记者交流的小平台,取名为“科学松鼠会”。2008年4月底,以“80后”为主的群博上线,初具40多人的规模,首日访问量就达到了5000。在他们看来,群博不只做小圈子里的内部平台,而且要成为一个榜样,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

  同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3个小时后,松鼠会写出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之后又策划了“地震专辑”,20天之内发稿30余篇,日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从此,关注和参与松鼠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