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学交流融汇,共同构建了中华瑰丽多彩的文学画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民族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以昂扬的民族精神,独特的民族生活,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多民族文学创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将少数民族作家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及时翻译介绍给全国的各族广大读者以至世界各国的读者,如何将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各兄弟民族,关系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是沟通各族人民思想感情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翻译事业,记者日前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几位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
中国作协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
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作协始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和教学的扶持力度。据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介绍,在中国作协的大力扶植下,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有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作家、作品。继2007年在鲁迅文学院举办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后,2008年,鲁迅文学院又专门举办了中青年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班,来自全国12个民族的47位翻译家齐聚鲁院,通过系统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队伍增加了后备力量。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在鲁迅文学院又举办了囊括我国55个民族作家的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这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在开学典礼上作了《加强民族团结,共谱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的盛世华章》的报告,期望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挖掘、继承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与特色,同时学习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要不断提高创作能力、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而多出精品力作。在大力推介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方面,2008年,中国作家协会翻译编辑出版了6卷本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收入作品均选自近5年来各民族省区少数民族母语刊物上发表的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母语翻译作品。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特编辑出版了20卷本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囊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集。全书包括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诗歌卷、报告文学卷、散文卷、理论卷,共计800多万字。全面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55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总体成就。同时为鲁迅文学院第12期55位少数民族作家编辑出版了《相聚在鲁院》的学员作品集。中国作协所属报刊、出版社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的发表出版工作,近年来的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作品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母语作品和翻译作品。《民族文学》于2009年创办了蒙古、藏、维吾尔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为少数民族文学母语作品的发表增加了新的园地,《文艺报·少数民族文艺专刊》,专门设专栏介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翻译家栏目,中国作家网《少数民族文学专栏》,加大了刊发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作品的力度。这些举措为发现、培养少数民族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0年3月,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要特别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扶持力度。中国作协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和少数民族作家的愿望,增办《民族文学》杂志的藏文版、蒙古文版、维吾尔文版;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和编辑人才的培养,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学作品译介,推动文学作品的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互译工作,以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组织人口较少民族作家前往东南沿海地区采风,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这不仅使人口较少民族的作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010年,中国作协将继续实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工程”。在连续两年编辑出版了两套作品集的基础上,今年将对我国有关省区的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调研,以掌握各地母语作家、作品、翻译、刊物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各地作协的翻译组织机构,作品推荐程序,翻译作品的保障机制等工作。以使“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工程”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将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母语精品力作,通过高质量的翻译,呈现给广大读者。
忠实原著与翻译的“陌生化”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