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低碳生活是一种“制欲”
城市建筑须治五种“病”…
争名人故里,攫取商业利…
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
八种“非遗”项目献艺北…
“拒上春晚”也是一种文…
过节其实就是一种酬缘
反思“对塞林格的怀想”…
立春习俗也是一种文化记…
直面现实可能性的虚构—…
最新热门    
 
另一种“干旱”:年轻人的离乡与文化生活的萧疏

时间:2010-4-15 11:33: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农村里的另一种“干旱”:年轻人的离乡与文化生活的萧疏

  两种干旱:

  一个缺水,一个缺“乳汁”

  若非干旱,此时国之西南,农村里该是莺歌燕舞,油菜飘黄,风儿一起,花浪如海的样。而今庄稼地裂开口子,只见风干的鱼尸,少了风景。水的匮乏,把没有自来水保障的农村男、女、老、少,逼到“上山下沟”,肩挑手提,桶装瓶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仅为一杯并不清澈的饮水计的境地。

  视野跳到暂不缺水的中部地区。同样的春日,豫东的一个村子里,午后树下的老人正在打麻将,蜷卧边上的三两只狗,是老人孙子们的玩伴。年轻男女,已被“挣钱为儿子盖楼”的使命,推到大城市去。村里不缺水,却无生机,亦是清冷。“除了打麻将,就是看看电视。”因清明节,日子才热闹起来。见见同样老龄的亲友,买一刀纸,到祖坟里烧掉,火起烟冒的场景,成为一年里不多的文化记忆。

  而大城市里,极少断水超过1小时,天天上演电影,书报多到应接不暇,网络信息充塞而来,中节洋节隔三差五上演……相较城市,部分农村急缺的,不止是基本饮水的保障,还有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曾被喻为农民的精神“乳汁”,这“乳汁”哺育了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知名作家。而今,伴随年轻人的离乡及经济大潮的入侵,“乳汁”不再丰盈。农村文化生活的乏味、变味,成为另外一种“干旱”。自然,另外一种“抗旱”,则是农村文化的振兴,以文化传承、文化下乡、文化建设等形式。

  楼房之建:

  面朝财富,年轻人奔向城市

  如果说广植于西南方、能带来不错经济收入的速生桉树是“抽水机”,大量抽走地下水;那么,财富、现代化、打工潮同样大量“抽走了”农村年轻人。

  农村富了。每当回老家,河南省柘城县起台镇西陈村,记者总能见到拔地新建的二层小楼。农村现代化了,不少庄户人开上了摩托、电动车,用上了饮水机、豆浆机,甚至抽水马桶。享受新房和现代化的日子往往短暂,过完年,年轻人候鸟般离乡,或南或北地开始新一年的打工,新房很快成为“空壳”。

  热播电视剧《女人的村庄》,讲述了东北地区一个小村庄——张岭村的男人们结队进城打工,村里留守妇女将艰辛、琐碎的日子演绎得苦中乐的故事。故事很美,也很理想。事实上,不止男人被城市吸走,记者熟知的西陈村及周边的村子,大量的年轻夫妻同时外出打工,孩子留给老人照看。

  老家邻居运德哥,带着妻子、16岁的大儿子整年在外打工,小儿子留给70多岁的爷奶照料。“那栋楼花了13万,俺家几口打工三四年的收入。”今年过年,遇到运德哥,他颇为自豪的是,已为大儿子将来结婚盖好了房子,而下一个目标是,再带领妻儿打工几年,为小儿子也盖上楼。

  绕过一个池塘,隔上两户人家,是分利家。大专毕业的他和妻子,在上海打工几年后,前年回村创业,养起了肉用鸵鸟。他们算是村里最有知识和眼界的青年留守者。大年初一上午,记者去找他,却被他站在门口正无事可做的侄子告知:俺叔去打麻将了。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是村里人最主要的文娱活动。喜欢读书、看报的人,仍然不多。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普遍集中在购买一台电视机上。

  寺庙之建:

  填补空缺,多种文化现象上演

  20年前,西陈村里曾有过篮球架,树在村西头的打麦场里。农闲时,穿着汗衫的小伙子,会打上一场并不规矩的篮球。而今,连同曾经的露天电影,都已成了记忆。

  渐渐增多的,则是寺庙和教堂。相隔不远的姜庙村,年前在扩建寺庙,高大的厦宇很是气派,大院子里据说还要修上亭子、大门。扩建前的小庙,仅是一间低矮的砖房,孤零零地立在打麦场的角落。扩建费用由集资而来,“修路都不一定能收来钱,盖庙却能。”此外,附近别的部分村子,则建起了屋顶上树着十字架的教堂。每到礼拜日,村里信主的妇女、男人,会结伴到邻村的教堂祷告。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一向的追求。在记者熟知的农村,物质上的趋向富足,带来更大的文化需求缺口。此时,优秀文化的缺位,必然导致庸俗文化填补进来。

  远离城市的艺术殿堂,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获得就近观看表演的机会。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