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地球被调成“震动”了?…
赵本山与众专家论辩电视…
专家热议文化景观遗产保…
专家:“周立波现象”有…
专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观点…
《闻鸡起舞》特种邮票保…
许昌夜出现不明飞行物 …
专家研讨:“80后”,真…
地质专家:巩义水晶宫几…
江油李白专家提出十大史…
最新热门    
 
军事专家:情侦戏才更准确 情报人员须普通化

时间:2010-4-20 15:07:45  来源:北京青年报

  随着《暗算》、《风声》、《潜伏》等几部作品的热映,谍战题材的影视剧成为了观众偏爱的片种,4月21日,柳云龙自导自演的电影《东风雨》将成为谍战队伍的一员“新丁”在全国公映。记者昨日采访了该片的历史顾问、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徐焰,他对于影片中一些有趣的细节作出了解读,并由此提出了以往谍战影视作品难免“外行”的地方。

  -“情侦戏”才更准确

  记者刚刚提出“谍战”这样的称呼时,徐焰便立刻指出了说法上的“不正确”: “其实,情侦片才是最准确的定位,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间谍都包含很深的贬义成分,历史上没有人自己称呼自己是‘间谍’,历史上,我们称呼自己是‘红军侦查员’或者苏联人经常说的‘侦查英雄’,没有人叫自己是间谍,因此,也可以说,谍战是一种艺术的概括,情侦才是业内的‘行话’。”

  仅仅对一个片种的概括就有歧义,那么,从专家角度看来,谍战作品中内容上的错误是否就更多了?徐焰坦承,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目前太多谍战作品存在太多历史错误、不符合职业规律的作品,比如《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日本人,训中国人的话以‘你们中国人’作为开头,其实是完全不对的,当时所有在中国的日军对国人的称谓是‘支那人’。再比如,不少影视作品,间谍经常出没的场所都是奢华的社交场所,事实上,这是间谍最应该忌讳的,他们通常会在商店、茶馆、小咖啡馆等等不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同时也能容易脱身的场所。”不过,徐焰表示,近期的影视作品在历史方面都注重一些专门的考证,因此,《潜伏》、《风声》和《东风雨》算是比较可信的影视作品。

  -情报人员不是“功夫高手”

  在影视作品中,扮演情报人员的肯定都是“明星脸”,而真实的情报工作者的长相和生活如何,是否行踪非常神秘?徐焰告诉记者:“历史上,情报人员最需要的就是符合三个化——普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这是国际情报人员的标准。普通化就是从外表来看一定不能穿着时尚、精美,尤其是长相不能太漂亮,脸上有伤疤的人更要慎用,因为会容易让别人记住,最好是在人群中完全辨认不出来的;二是职业化,作为间谍必须要有正当的职业,否则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尤其禁止无业游民加入到情报组织中来,因为不信任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磨合,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再次便是社会化,就是说这一个人的任何行为是符合正常人的社会规范的,必须表现得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才是最重要的。”

  情报工作者都身怀“功夫”吗?徐焰回答说:“为提高收视率,一些描写地下工作的影视剧频频出现枪战和武打情节,甚至把地下工作者表现为武林高手,其实在当年的地下工作中,党中央专门制定过不能搞武装的规定。”

  -音乐传情报比较“玄”

  情报的传递往往是谍战戏中最能反映主创“想象力”的部分,一些出奇不意传递手段很容易给作品加分,突出情节的惊险刺激,比如《东风雨》中有用碘酒和圣经作为密码的情景,《潜伏》中余则成用收音机来接收信息,《风声》中的人物在布告栏前碰面等等手段,这些传递方式是艺术添加的“夸张佐料”,还是在情报界被广泛使用的“专业手段”?徐焰答道:“上述提到的这些方式都是符合史实的,比如,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也是有着用碘酒显影的方式来传递情报的史料,这一细节也正是1937年“4·15”事件发生的源头;再比如《潜伏》中余则成用的收音机也是现实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传递情报工具方式;而布告栏前的会面,此次在《东风雨》中也有用到,但这叫做‘暗语’,只能传递非常简单的情报信息,比如‘我有危险’、‘立即撤退’之类,但这种方式比较低级,无法传递准确的地点和日期等信息。此外,还有的人会用黄历、《唐诗》等普通不过的书用做传递情报的道具,当年国民党时期人人家中有一本蒋介石写的《中国之命运》,这也成为很多人用来传递情报编写密码的一种常见工具。”

  徐焰透露,《东风雨》中比较“玄”的一段是柳云龙通过弹钢琴来传递摩斯电码的桥段,“在历史上只有欧洲人用过这样的方式,在中国人的情侦史上基本没有以这样的方式来传递情报的,因为这对于双方的音乐素养要求过分苛刻。”

  肖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