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天文学家测出宇宙暗物质…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情爱文学大家渡边淳一:…
通讯:探访“中国少数民…
灾难表达理应成为文学的…
文学缺乏“经典” 当代…
郑渊洁:作协自筹办公经…
麦家回应“垃圾论”:我…
天文学家发现疑似微类星…
网络文学:可以垃圾,可…
最新热门    
 
报告文学作家陈桂棣:被郭敬明迷的沸腾吓一跳

时间:2010-4-27 11:25:21  来源:北京晨报

  陈桂棣身后的书柜里,塞得满满当当、花花绿绿的书脊上印着“陈桂隶”、“陈佳棣”等。

  闲着没事时,陈桂棣收集关于自己的盗版书,对这项“工作”,他不太投入,真把相关版本收齐,想必整个屋子也装不下。它们,是一个曲折的证明:在报告文学江河日下的时代中,还有人在坚持,而这份坚持,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中,陈桂棣成了品牌。但光环之下,又有多少人理解,他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知道,故事背后的苦痛与困顿?

  一切,凝聚在新出版的《调查背后》中,6个中篇,串起陈桂棣和夫人春桃10多年的创作轨迹。它们看上去独立成篇,互不关联,但实际上彼此呼应,浑然一体。写作时间不同,情怀却共通:面对现实的种种艰难与忧患,一份永不放弃的责任与担当。

  《调查背后》不是他们影响最大的作品,却有着里程碑意义:从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到获取鲁迅文学奖,乃至对政策产生影响的那些篇章……这是生命的见证,或者,用陈桂棣的话说,“我们做了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做的事”。

  从“唱诗班”到直面现实

  今年68岁的陈桂棣写报告文学,纯属误打误撞。直到快50岁时,他还在小说、剧本和散文中周旋,出了几本书,但圈中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陈桂棣喜欢朗读自己的小说给别人听,至于听众感受如何,他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春桃终于忍不下去了,说:“你笔下的人物一点不生动,简直是呆板至极。”

  精心之作,却被评价成“唱诗班”,陈桂棣一下愣了。

  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是当作家的材料?陈桂棣灰心了。一次在街上,小流氓欺负人,年轻人都在旁边围观,偏偏陈桂棣这个“小老头儿”挺身而出……

  惊险的经历多了,渐渐地,春桃对陈桂棣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你正义感这么强,为什么不去写报告文学呢?”一句话,陈桂棣的人生从此改变。

  在丛林中跋涉

  从1984年的《主人》开始,陈桂棣的佳作一篇接着一篇,《不死的土地》、《悲剧的诞生》、《淮河的警告》、《民间包公》、《双轮霸业》、《走近文明》……三获《当代》文学奖,赢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作品被收入“建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

  然而,背后的艰辛,鲜为人知,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就是在丛林中跋涉。

  以《淮河的警告》为例,是国内第一篇全面揭露淮河污染状况的作品,因内容敏感,杂志都不敢发,让陈桂棣找“有关单位”开证明信。可陈桂棣哪有这本事?跑到某局,被门卫拦在外面,好容易见到接待人员,又说领导不在。陈桂棣灵机一动,借口上厕所,偷偷溜到办公楼里,敲开了副局长办公室的门。幸运的是,副局长刚从国外考察回来,他看完陈桂棣的稿件,很快给杂志社打电话,肯定了该文。

  就这样,几个月的采访,跑了4省近百个县,采访了几百名受害者,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该文为淮河污染敲响了警钟,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标志性作品。

  为写报告文学,陈桂棣说不清当过多少次被告,多少次差点挨打,一个“精神病人”在他家附近骚扰近一年,窗玻璃无数次被打碎,可每次想拍下他的样子时,那个人就会奇迹般恢复理智,及时地作出遮脸的动作,最终陈桂棣只好搬到外省住……

  被郭敬明迷吓了一跳

  写报告文学,找罪受,找麻烦,作家六六劝陈桂棣:你写那些事干什么?

  很多大老板拿着钱和稿子来找陈桂棣,让他“帮”着署个名。在报告文学堕落成企业文学、广告文学的背景下,陈桂棣的坚持,如此形单影只。

  去年陈桂棣和莫言在南京签售,许多读者到场,两人现场各卖了几百本,正当他们无限感动时,郭敬明的签售开始了,中学生们人手一书,几千人一大早就来排队等着,见到偶像,他们立刻沸腾起来……

  在回来的飞机上,陈桂棣欲述还休:在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的文化是否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呢?

  甲午战争前,中国GDP是日本的好几倍,可为什么我们却输了呢?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反智社会》一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我发现:城市遍街按摩店而书店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他认为,这样的中国,永远无法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富裕可以用钱来统计,可文化用什么来统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