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农民600元造木牛流马 专…
专家:恐龙换羽非一步到…
专家:范伟幽默更有内涵…
全景展现成都街巷变迁 …
专家:农民工群体读书时…
苏州古城墙保护不容乐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军事专家:情侦戏才更准…
地球被调成“震动”了?…
赵本山与众专家论辩电视…
最新热门    
 
专家与管理者的提醒:全世界没一家博物馆赚钱

时间:2010-4-30 12:54:24  来源:人民日报

  来自文博专家与管理者的提醒

  “全世界没一家博物馆赚钱”

  核心观点

  □民办博物馆的成立相对容易,但运营费用却很高,这是实情。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全世界没有一家博物馆是赚钱的

  □解决民办博物馆的资金困局需要创新思路。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进行资金上的支持,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民办博物馆的主办方应该理性地看待自己面临的问题,量力而行,而国家急需制定一部法律,使大家有法可依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雪梅

  观察家: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刘超英(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

  申办需要理性

  鼓励博物馆民办,并非降低准入门槛

  主持人:前两篇报道中,反映了天津、安徽和云南等地一些民办博物馆的现状,一方面,大家对民办博物馆迎来“春天”而振奋,另一方面,似乎在资金与名分上,还陷入困局。据两位了解,这种情况是否普遍?

  宋向光:民办博物馆的成立相对容易,但运营费用却很高,这是实情。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全世界没有一家博物馆是赚钱的,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保障支持。比如现在的民办博物馆主要靠门票收入,不允许买卖已经注册的收藏品。民众参观博物馆的意识刚刚培养起来,而现有的民办博物馆大多为专题性质,与公众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所以几乎是门可罗雀。再加上缺少专业指导,博物馆成立之后的发展也往往带有盲目性。因此,尽管国内有一些非常好的、成规模的民办博物馆,但仍然只是少数。

  主持人:在欧洲,博物馆的准入制度十分严格,英国要求登记的博物馆必须有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构、一个可接受的财务基础和遵守一切法律、计划和安全的条件;法国的博物馆准入制度也是强制性的。那么,国内申请民办博物馆,门槛高不高?刘处长曾经见证了北京也是全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的注册,您又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超英:事实上,对于民办博物馆的注册申请,我们至少会拒绝三次以上。我们会告诉申请人政策情况和注册后可能面临的困难。因为只要注册为博物馆,社会就会有相应的约束:比如,必须按时开馆且达到一定天数,必须保持环境卫生等。维持民办博物馆的运营,也许有着很多艰辛,但观众不会因为是民办的博物馆就降低对展览的要求。

  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一方面,但是必要的办馆资金和运行经费是成立博物馆最基本的门槛。不过,据我了解,从全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成立到如今,北京已经有30多家民办博物馆,还没有一家因支撑不下去而关闭,也没有一家从事过倒卖文物等违法行为。因此,我对私人办博的热情,还是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扶持需要理性

  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胜过政府资金输入

  主持人:对于民办博物馆,政府有了原则上的促进。但到底可以支持什么,帮助什么呢?

  刘超英: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除了明确规定门票可以免营业税,民办博物馆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仍有限。如何支持民办博物馆,国家还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来硬性规定。比如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资必须随着经济的增长达到相匹配的比例,但对于博物馆并没有,虽然这些年有了巨大的增加,但毕竟也只是政策的支持。

  现在的民办博物馆,由省一级的文物部门来审核。作为一个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第一时间对民办博物馆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比如提供文物鉴定、人员培训、宣传等帮助。

  主持人:民办博物馆从投资主体看,不由国家出资;从隶属关系上看,不属国家体系和文物系统。在国外,很多私立博物馆通过将个人资产转变为社会资产,成立董事会或者借助基金会作为托管机构,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社会捐赠。但我们国家的财政体制、税制结构和西方不一样,要按照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实施,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民办博物馆是个人财产,大家怎么募捐?国家的钱也不可能直接拨款到个人的资产里。

  刘超英:是的。因此,在现有情况下,解决民办博物馆的资金困局也需要创新思路。政府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进行资金上的支持,是比较可行的方式。近几年,北京市文物局就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支持民办博物馆申办特色展览。民办博物馆申办与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