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
文艺界集体维权:大家都…
史学家朱维铮:大师形成…
圆明园皇家庙会:大学生…
清宫春节习俗:大政殿筵…
PNAS:大脑结构异常会使…
《阿凡达》的启示:大电…
论“张艺谋”:大师浑身…
2009年中国文化档案:大…
悼念季羡林:大师远去 …
最新热门    
 
贾洵:大学生必读的十本书

时间:2010-5-3 10:47:47  来源:大河网

  大学生必读的十本书

  一只杯子,只有倒净里面的浊水,才能再注琼浆。读这十本书之前,最好先扔掉那些贴着励志与心灵鸡汤标签的垃圾,尤其不要被那些伪君子老好人的口水给蒙蔽了。言归正传,以下十本书,你不妨一读:

  一 何三坡 《灰喜鹊》

  之所以将此书列为第一,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年届四十的孩子,一个喜欢读童话的诗人,这本诗集正如其名字,汇集了山林里的歌声。

  社会是一座钢铁的丛林,为了生存,我们要忘却多少童年的记忆,才叫成熟?我不否认,生存之术防人之心谋财之道……这些对刚走入社会的你都很重要,但有一个代价是不应该付出的,即那颗赤子之心。

  推荐这本书,是希望穿越丛林的你,面对挫折肯定要坚强,但内心还要有一个温暖柔软的处所,留给山间的明月、雪枝上的灰喜鹊、远方的亲人、杮子树下的朋友……

  二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曾给过多少人追求自由的勇气;他创造的王二,像一朵雄性的花儿,在几多风霜中坚挺着生命与爱情的灿烂。王小波的意义,尤其对80后一代青年而言,是导师性的。你的同学中,也许很多人通读了王小波的著作,向你推介他的书,每一本我都不忍割舍。

  王小波留给我们的遗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追求自由的勇气。当你的身体汇入了社会的洪流,别忘了内心还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三 吴怀尧 《怀尧访谈录》

  当你刚刚翻开大一课本时,17岁的吴怀尧已经高中退学,在北京从事编辑工作;当你为就业而愁眉不展,吴怀尧已经在《财经时报》担纲封面报道,首创《中国作家富豪榜》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引发万人争议,成为公众了解中国作家群体变化和国民阅读生态的风向标。

  经历只是表象,我感兴趣的是,吴怀尧因不满教育制度而退学,以及师从《现代汉语词典》所表现出特立独行、绝不盲从的独立精神。

  不依附任何新闻机构的《怀尧访谈录》,正是这种精神的灿然开放。我不期望中国的大学教育能为你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助一臂之力,但只要你翻开《怀尧访谈录》,就会对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一清二楚。在了解文化领袖真实观点的同时,看透社会的真实面目,轻松获取他们为人处事的经验,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四 王实甫 《西厢记》

  推介这本书,是因为你正在恋爱的年龄。

  记得《小凤直播室》采访一个女嘉宾(好像是“打工女皇”吴士宏),谈到她在美国留学时追求者众,而最终选择了某男,是因为他们都会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见,有点古典文学的底子,会给爱情增添许多色彩。

  《西厢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个绝对的另类,它文辞华美,故事跌宕,却遭受了刻意的忽略,原因是其恋爱观冲击了传统伦理。但人们还是割舍不了对此剧的喜爱,后经卫道士对故事进行选择性阐释而广为流传。金圣叹老师将其列为第六才子书。而港台导演也从中不断挖掘着爱情片的故事资源。

  五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本来想推荐《论语》,但实在难以割舍《孟子》。记得刚走出校园,在广东打工时,遇见一位工友名叫朱庸巍,他谈起孟子时的神情与气质,深深感染了我。“虽万千人,吾往矣”,金庸笔下的乔峰,实与孟子精神同源。

  语孟学庸,此四书本是传统小学读本,今日大学生实应补上这一课,做人的理想与道理,岂非人生必需?不忧不惧不惑之境界,岂非人生期达?

  若寻单行本,《论语》可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于丹老师的鸡汤就算了吧。

  六 钱穆 《国史大纲》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知识又不可或缺,要启发独立的思考力,最好多读几本不同的历史书。如果只读过历史课本,反不如只听听评书,但只听易中天他们的评书,也会导致脑残。

  钱子的《国史大纲》,对中国历史虽少批判,但总比为了某集团的利益而说假话要强得多。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从钱子这里再捡回一点自信与热忱,也没有什么不好。

  七 羽戈 《从黄昏起飞》

  本来想推介一本有关法学的著作,这样的年头,法治观念从我做起,不但能保护自身权益,亦能为社会发展尽一份薄力。但我对法学不甚了解,求之方家,也难寻普及读物。

  羽戈老师是法学出身,以时事评论、思想随笔行世,深入浅出,运笔遣句中自然注入了一种法学的思辨精神,故以此书代之法学读物。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