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谋略型”书籍走俏 专…
重构阅读信仰
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开展“…
中国迎来大阅读时代 传…
“大阅读时代”,阅读更…
大阅读时代如何阅读?拙…
借舞台阅读经典 河师大…
无纸化阅读时代到来?经…
王刚谈妻子:通过网络认…
“世界读书日”:阅读过…
最新热门    
 
阅读: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时间:2010-5-4 10:59:05  来源:文汇报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定下的“世界阅读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也许是因为在这天出生或逝世的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这样一批著名作家。在我看来,这个纪念是在提醒人们,阅读可能是又一面临“消亡”的事物,尽管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形式的“万花筒”般的景观,人们的阅读时间和内容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其后果是人的精神追求普遍粗俗化。今天的许多学说和理论,常常只是激励人们爱慕当下,爱慕“物质和权力”,却窒息了“对高贵东西的热爱”,它们让人“只生活在世界的表层、实用性和外观之中”。如果说,一般民众的阅读大多是一些营销、时装、化妆、养生、体育新闻或漫画之类,那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的阅读则往往又过于抽象、专门、琐碎,很多人已不再寻求把世界当作一个可直观理解的整体来看待了。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用的,但问题是,没有深度、没有整体的内容“很容易被既无思想又无道德的势力所利用”。

  19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了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却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时,智力天才却越来越稀少?为什么当不存在较低等级时,较高等级也不复存在了(好像洪堡说过:“杰出的头脑离开了思想”)?为什么当统治的才智延及大众时,应该领导社会的那些伟大的天才就消失了?他无比沉痛地说:我们生活的时代,个体,甚至最伟大的个体都变得微不足道了。未来的社会“更多是由聪明的动物,而不是由自由、文明的人”构成的“庸碌之辈的社会”。

  也许,“记忆人的伟大可以通过阅读伟大著作来实现”。我深信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的途径。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热爱阅读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地日内瓦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那时(如1712年左右)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社会没有太大的贫富悬殊。工人在闲暇时常常阅读洛克、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对今天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卢梭的父亲就是一个钟表匠。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人文教育,在我看来,人文教育就是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鼓励人们要读书,特别是要读经典的人常常会说:我们都是矮子,但是阅读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大概不是事实。巨人的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拒绝神话,躲避崇高,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常识,但这个常识不是真理。

  今天许多人对书籍是人生重要伴侣的道理很陌生。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他需要使当下的生活与真正的严肃性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找不到这种距离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定下“世界阅读日”的原因,它可以让人们暂时停一下匆忙的脚步,暂时地让人的灵魂摆脱一下物质的束缚,“瞥一眼”大师的心灵世界,哪怕是体会一下天堂的滋味也好。

  我现在非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这种享受源于有充裕时间自由地阅读。现在,日常劳作一点也不让我厌烦,因为我知道有一本好书在等着我,有一个新的世界正等着向我敞开。我不想否认,我真实生活的这个世界还很不完善,还充满了让人厌恶的东西,但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非常值得的。

  柳延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