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缺乏…
蔡武:中国海外商演收入…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已进…
中国首座秦砖汉瓦博物馆…
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公布…
渡边淳一:中国今后或许…
蔡武:中国文化产业有喜…
中国珍贵徽章流出国门 …
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首…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
最新热门    
 
中国迎来大阅读时代 传统与数字交互发展

时间:2010-4-28 10:46:24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4月24日-28日,第二十届全国书博会在成都举行,阅读,成为成都市民的热门关键词。宋代文学思想大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本届书博会上,不但传统的纸质书籍蓬勃兴盛,看书网、电子阅读器的发展,更让数字化阅读后来居上成为新的阅读方式。

  所谓“大阅读”,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在今天,“阅读”已不仅仅意味着“开卷”,阅读的概念变得更活泼更生动。手机上阅读、互联网在线阅读、远程教育网上“面对面”听讲座……全新的方式、最新的信息、多样化的载体,传统的学习方式正被信息社会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改变,学习型社会为“大阅读”时代提供生动的背景。

  本届书博会上,首次设置了一个数字出版专馆,展览面积达上万平方米,其中手机阅读、3G内容提供、电子图书、出版数据库、手持阅读器、动漫等最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都在馆内展出。国内最大网络文学运营商盛大集团旗下盛大文学网站CEO侯小强亲赴成都,足见其重视。成群结队逛书博会的男女老少,从阅读中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我们已经迎来了“大阅读”时代。

  数字阅读异军突起

  在被各大数字阅读商家瓜分的展场,成都本土的阅读网站——古羌科技强势亮相。该公司总经理孙强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看书网,拥有写手近万,各种题材的原创版权内容数万部。国内三家著名阅读器制造商都主动找到他们,希望能提供给用户收费阅读,目前合作谈判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数字阅读与传统书籍的同台竞技引起了各方广泛的关注。早在书博会开始之初,湖南著名出版人龚曙光就宣布,在数字阅读蓬勃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出版业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从本届书博会的情况看,数字阅读与传统出版业并没有出现“既生瑜,何生亮”的自相残杀的局面。一位资深出版人告诉记者,《明朝那些事》、《鬼吹灯》、《盗墓笔记》、《杜拉拉》,近几年来这些读者耳熟能详的畅销书都是来源于网络。曾经编辑过《货币战争》等畅销书的编辑蒋蕾告诉记者,“两三年前,网络还仅仅是我们获取选题的一种方式。而从去年开始,很多出版社开始把网络看成一种最有效的市场验证方式。”

  书博会前夕,由中国出版

  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在京发布,2009年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中,数字出版阅读率同比增长了0.1个百分点,达到了24.6%。调查显示,他们中的16.7%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接触过手机阅读,另有1.3%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数字阅读增长,但是传统出版仍有足够的空间。本届书博会上,不少从事传统出版业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惧怕数字阅读的兴盛,因为他们从数字阅读的发展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养分。

  纸质图书面临差异化竞争

  文学书籍杀出重围

  今年,书博会一大可喜现象,就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学性的图书,一改往届书市通俗文学、快餐文学当道的狭隘局面。在三联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等展台前,很多参观的市民席地而坐,捧着样书读起来。而邓贤、叶永烈、莫言、钟鸣等作家的亮相,更增加了书市的文学含量。

  此外,今年翻译书籍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前几届书展,众多大腕级别的翻译家重新翻译的作品成为书市的热点,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林出版社推出的《麦田守望者》以及毛姆作品集、卡佛作品。此外海外的最新畅销书也是翻译类书籍的首选,如瑞典作家的《龙文身的女孩》,布克奖获奖作品《白老虎》等。

  实用类书籍热度不减

  实用性的书籍依然是长销不衰的主力军,曲黎敏、李智、武国忠现身书博会更是增加了养生书籍的热度。许多出版社的展位上,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的几乎都是养生保健

  类的书。一位资深出版人告诉记者,这类书籍好销,因此跟风现象极为严重,几乎可以说泛滥成灾。少儿书籍、动漫产业依然延续了在历届书博会上火热,饶雪漫、杨红樱等作家的亮相,更催生了青少书籍的火热。知音传媒集团砸下一亿元为青春作家江南的畅销动漫小说《龙族》作小说、漫画、手机漫画、动画、游戏甚至电影的“全媒体开发”。

  传统与数字交互发展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