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最牛老师”袁腾飞:我…
专家讲述“重庆大轰炸”…
专家:支持风水申遗 性质…
中外专家为中国剧目走出…
镇江千年古刹藏会升高的…
专家讲解交响乐 呼吁公…
张悟本养生书广州下架 …
专家:中国最早妇女组织…
洛阳东汉帝陵陵园正回填…
美专家称米开朗琪罗“上…
最新热门    
 
专家会诊“炫丑与逐臭”:聚光灯下异化的自我表演

时间:2010-6-6 12:01:19  来源:解放日报

  ●节目中的表现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和反映。很多人心里正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敢如此直白地说出来。无数网友一边批判、一边却又看得不亦乐乎,那是因为批判本身,就是参与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

  ●应对的治本之策,重点不在于节目,而是要回到现实。我们从物质短缺、经济匮乏的时代走过来,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将来才会更多地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意识到如何创造更好的文化财富。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教授)

  韩晓燕(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吴国宏(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

  龚丹韵:继情感类节目火爆电视荧屏后,相亲类节目又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出来,如《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等等。不少节目俗不可耐,却屡破收视纪录,如何看待这种“逐臭”现象?

  章友德:相亲节目突然多起来,不是偶然。它的一个大背景,是剩男剩女的增多,使得婚恋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而情感话题,自古以来就是维系种族存在、事关生活幸福的根本,永远是牵动人心的母题。再加上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家都渴望看到一些非严肃时政类的、轻松搞笑,同时又能高度关注和共同参与的小话题。可以说,相亲节目兼具了公共话题的广泛参与度,和私人话题的八卦魅力,几乎人人都能说点什么,所以题材上天然贴合大众。

  龚丹韵:但是目前的相亲节目,为了博收视、博眼球,大家纷纷“炫丑”,尺度早已超越底线。比如要娶男人的“富豪女”、“文采超过张爱玲、美貌赛过范冰冰”的“祖德妹”、“宁愿坐在宝马上哭”的“拜金女”等等。一份调查显示,九成网民认为此风不可长,会扭曲年轻人的婚恋观。

  章友德:它首先是一个参与平台,其次才转变为表演平台。当事人的参加动机和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平时一直没有自我表达机会的人,在聚光灯下,容易异化为自我表演,难免就出现了“疯言疯语”。

  或许这不是相亲节目的失控,而是社会本身的道德底线,也时而会被超越。节目中的表现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浓缩和反映。很多人心里正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敢如此直白地说出来。无数网友一边批判、一边却又看得不亦乐乎,那是因为批判本身,就是参与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我顶帖故我在”。

  龚丹韵:有人说,出现一场文化危机,可能以后会影响三五代人。我们该如何应对?

  章友德:“文化危机”的提法由来已久,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给公众一个参与讨论、发出声音的平台,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激辩中会让大家慢慢重新找到和凝聚起新的共同价值观。

  应对的治本之策,重点不在于节目,而是要回到现实。如果一方面说节目超越道德底线,一方面现实又确实是把经济和物质放在首位,这种情况下,怎么教育都很难起到实际作用。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拜金拜物的言论者,如果在现实中本来就能得到自我肯定和上升渠道,就不会非要选择一说成名、甚至一脱成名的方式。现实没有这样的土壤,是无法长久滋生这样的言论市场的。我们从物质短缺、经济匮乏的时代走过来,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将来才会更多地意识到精神的重要,意识到如何创造更好的文化财富。

  龚丹韵:您觉得观众通过此类节目,究竟在寻求什么呢?

  韩晓燕:大众或许把节目当做肥皂剧来看。这个时代的叙事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电视剧,观众只能被动接受编导的安排。而后现代文化,从某种侧面说,是每个人都能建构和参与的时代。比如这个星期节目里某个嘉宾的表现得不到认可,下个星期网友们就可以把嘉宾骂下去,好像自己也在制作节目。与此相比,电视剧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年轻人的表达欲、参与性和互动性。

  龚丹韵:那么这些节目究竟拨动了大众的哪根心弦?

  韩晓燕:过去人们习惯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由于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人与人的想法越来越多样,呈现出道德上的两难。尤其是私人领域的纠纷,往往是因为对情感、金钱、房子、伴侣的价值观大相径庭。相亲节目更是体现出了性别的多元价值观,女生和男生的侧重点不同,即便同为女性,彼此之间的想法也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的情感表达,历来比较含蓄,大家可能都是好心,但沟通却不容易。尤其过去的家庭,不允许子女顶嘴。家长总说 “听我的没错,爸妈总不会害你”,习惯替代子女自己去思考、替代子女自己去选择人生。长此以往,自然会让双方都丧失沟通的能力。孩子们的个体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