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特定情况下电子变重之谜…
世界环境日见闻:电纸书…
国内电子书怎赢利?未来…
中国少儿阅读现状:功利…
数字出版势头迅猛 “无…
毛泽东的“读书链”:曾…
电子书愈发红火 专家:…
阅读:通往伟大心灵的最…
“谋略型”书籍走俏 专…
重构阅读信仰
最新热门    
 
电子阅读器上看报:变革的希望与现实的忧虑

时间:2010-6-8 12:40:51  来源:文汇报

  报业把原先只刊载于纸张的内容送上电子阅读器,向最终更换载体的目标前行,可谓一场自我革命。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格局剧烈变革之际,中国的出版业、新闻业唯有以宏观战略的眼光考量决策,摒弃各自为营致使力量分散的战术,联合协作,整合资源,抱团出击,方能应对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国外电子阅读器的冲击

  近日,上海的两大报业集团先后宣布开始向“数字阅读”转型。一家联合汉王科技,在汉王电纸书上链接集团旗下的部分报刊,把中国两份历史悠久的报纸《文汇报》和《新民晚报》推上了崭新载体。另一家联合新华传媒和易狄欧公司,整合资源推出“亦墨”阅读器,让读者能在数字平台上读到4份报纸的核心内容。

  新载体为报业指点自新之路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格局剧烈变革之际,已走过400余个春秋的报业正在积极探寻自新之路。尽管唱衰报纸的论调不绝于耳,有些老牌名报确也步履蹒跚,甚至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但谁都知道,Newspaper(报纸)的内核是News(新闻),Paper(纸)只是载体,就算“报纸”或曰“纸报”衰退趋弱,社会公众仍然需要News,而Paper大可改换成新的载体;报人的专业能力依然为社会需要和看重,工作将依然繁忙,责任将依然重大,使命更始终不会改变:为公众提供新鲜、可信、客观、权威的新闻,担当“内容供应商”。

  数字时代,传播渠道、接收终端和阅读方式都发生激变。尤其随着3G、4G无线网络普及,移动电子阅读渐入佳境,基于无线宽带的便携式电子阅读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由于技术飞速进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今后几年内电子阅读新载体可望超常规发展。这对传统报业构成了空前威胁、严峻挑战,也造就着机遇。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英文报纸《上海日报》,是亚洲最早“登陆”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的报纸,从而在欧美“零成本”发行。目前,在亚马逊网站供下载阅读的100多家报纸中,《上海日报》的发行量稳居前30位。另外,进入苹果手机iphone的新民网新闻客户端、世博英文信息(World Expo 2010)客户端和黑莓手机世博插件等,实现了内容在智能手机上的落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多年来一直跟踪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在基于阅读器的新传播形式及内容方面作了诸多探索。全国各地的报业集团在这方面也都有所尝试、有所进取。

  报业必须重塑自己以赢得未来

  报业把原先只刊载于纸张的内容送上电子阅读器,向最终更换载体的目标前行,可谓一场自我革命,也堪称一次战略大迁移。《纽约时报》出版人小苏兹伯格曾告诉新闻学院的学生:这个产业正处于大规模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塑自己。他指出,我们正在试图将一个航运公司改造为航空公司,两者的业务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长途安全运载旅客,但成本结构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业务内容也变了。这个比喻相当形象到位。在这个“把航运公司改造为航空公司”的过程中,报业必将经受生产经营链重构和采编流程再造的双重革新和考验,从根本上说,要充分发挥自身长期积累形成的独特优势,同时创新进取,将新闻的生产和供应做实做好,并选择合适可靠的合作伙伴,积极而有序地将新闻的载体由“纸”向电子阅读器转换,以赢得自己的未来——年轻一代的读者。

  这样的转型将是渐进式的。目前,通过电子阅读器读报还是一件“另类”和“奢侈”之事,且不说许多人的传媒接触方式和阅读习惯改变需要时日,仅阅读器价格之高,便生生设置了一道不低的障碍。不过,“渐进”不能作为报人等待观望的理由,因为“渐进”会有“加速度”。回望20年前,当“大哥大”以令人望而生畏的高价面市之时,我们能想象今天的手机会如此低廉而普及吗?追忆10年前,当数码照相机刚出现的时候,又怎会想到仅几年工夫它便成汹涌激流,把胶片照相机及其背后的庞大产业彻底冲到边缘?所以,谁敢预言,一二十年后,甚至五年八年后,形形色色的电子阅读器不会装进多数人的口袋,乃至成为人手一个的掌上宝贝?

  各搞一套各自为营的战术不可取

  眼下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众多单位争先恐后上马生产自家的电子阅读器,据说已经或准备推出这类产品的至少有10家。重复投资、技术相近、效率低下,却都宣称要做中国的“亚马逊”——而事实上,它们可利用的内容资源仅源自个别几家出版社或报业集团,如此小作坊,能赢得多大的读者市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