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漫画家华君武病逝 被赞…
华君武的“漫画人生”:…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13日因…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因病去…
华君武坦言政治运动中画…
华君武生前要求遗体上盖…
辽宁日报高级编辑:华君…
画界追思华君武先生:爱…
追记华君武:不应只求一…
漫画家华君武去世 杭州…
最新热门    
 
华君武挥别漫画一生 努力扶持繁荣连环画事业

时间:2010-6-17 12:25:39  来源:人民日报

  人们不会忘记华君武的音容笑貌与那些漫画名作。

  2010年6月13日,一代漫画大家华君武走了,终年95岁。

  自2007年以后,他的身体渐衰,数次住院,今年4月病情加重,最后因心脏衰竭逝世。

  “华君武?当然知道,以前常看他的漫画。”北京华严里社区一位七旬开外的市民翻看6月14日的报纸,如是说。

  华君武生前嘱咐家人:不搞告别会,丧事从俭。但现在家中已被吊唁的鲜花布满;中国美术家协会办公室不停地接到外界询问的电话,以及各省市美协、生前友好的唁电;年逾九旬的漫画家方成已赶写了两篇纪念文章;网友也发表了大量怀念的帖子。

  漫画就是“画思想”

  在华君武书房的墙上,挂着他创作于1961年的漫画《杜甫检讨》。画面上,唐代诗圣坐在案前正愁眉苦脸写检讨:“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 周总理看到这幅漫画时不禁大笑。1962年8月,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这幅画作为文件的附件发给与会代表。这类富于思想性、批判性的漫画还有《公牛挤奶》、《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见图)、《大小家庭》、《盐包训墨水瓶》、《“何不游戏人间”图解》等等,数不胜数。

  “他的漫画是他思想的形象化,是时代的一面哈哈镜。”

  “他的漫画洞烛入微,入骨三分,触及时弊,犀利深刻,引人发笑中有刺痛感。”

  “他的漫画对现实生活针对性很强,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评议性。”

  “他是有心人,几十年如一日,随时随地带着看问题的眼睛去观察和思考;他读古今中外名著,尤对解剖人生、描写人的内心世界的作品感兴趣。”

  ……

  人们这样评价他和他的作品。

  他曾如此讲述自己的漫画生涯:历经国难,饱尝亡国奴的滋味;奔赴延安,投笔抗日救亡;投身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我的思想意识与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责任分不开”,与他的经历一同令人感悟。他曾认为,旧的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仍残留在人的头脑里,新和旧、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并未停息。这看似有些陈旧的话语,在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吹牛浮夸、金钱至上、假冒伪劣等不良社会文化现象在一些领域和人身上大行其道的今天,其思想所指仍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

  正是基于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责任感,在他九秩之年,当听到“台独”分子参拜靖国神社时,他给本报副刊打来电话,表示要画一幅漫画。虽然已经握笔吃力,线条也显“蹒跚”,但这幅题为《参拜丑剧》的作品在2005年4月7日见报后,立刻引起了读者共鸣。这是华君武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最后一幅作品。

  画给群众看是享受

  2003年1月18日,一群喜爱连环画的“连友”在北京中国书店西单门市部聚会,同时祝贺新版连环画《白鹿原》出版。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华老来了!”大家惊喜不已,没想到天这么冷,当时已88岁高龄的华老会来和“连友”聚会。大家围着华老,签名、留影、交谈。华老风趣地说:“我是‘连友’的老友。”

  连环画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小画种,因为它于名于利甚微。但连环画曾经是中国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领导,华君武为繁荣连环画事业撰写过许多文章,从题材、表现形式到业务组织等给予关心指导;到老了,仍牵挂和努力扶持这个小画种和连环画作者。

  在华君武内心深处,对基层作者、平民百姓有着一份难舍的特殊感情。

  在河北邱县,有一群“泥腿子漫画家”,当华君武得知他们要成立“青蛙漫画组”时,特地赶去祝贺。后来还多次前去讲课,赠书赠画。如今,“青蛙漫画组”已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数百人。当北京郊区一所普通中学成立漫画小组,当河南一所大学开办漫画专科班,当某部军营战士办起了漫画小报……他都为之欣喜,或前去讲课,或写信写文章予以鼓励。而他自己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他的作品拿到工厂、农村、街道……给群众看,群众能看得懂,这是他最大的享受。

  华君武艺术视角的平民化正与他追求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相一致,这源于延安时期对他一生的影响。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他的漫画完成了从洋到土、从象牙塔走向民间的转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执著地坚守和实践着这一艺术信念与理想。

  人要学会“寻开心”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