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志丹县发展思路与工作绩…
志丹县组织管理的经验与…
志丹县在草畜产业开发上…
最新热门    
 
志丹县模式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时间:2009-9-8 20:31:57  来源:风水网
     1、志丹县位于子午岭次生林区与黄土高原梁状丘陵区的过度带上,在此类型地带,首先带头搞好林草植被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作者长期从事陕北黄土高原致力于开发研究,也曾早有梦想和体会,对于陕北黄土高原林草建设的有效推进方式可能是采取 “北挡南推”策略为宜。即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以低档毛乌素沙漠南移为突破口,在南部则以黄龙山、子午岭林区为依托,由南向北推进。通过近两年来参与的志丹县微集水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和本次对志丹县草畜产业的系统专题调查,更加证实了自己多年来的这一认识。从1981年研究陕北森林植被演替规律起至今二十余年,得此“四字”结论,是否箴言,以待后鉴。
     2、志丹县近年来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全面振兴整个农村经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认为是符合实际的、明智的、高瞻远瞩的,其所采取的各项策略和具体政策以及组织管理形式,实践证明是有效而可行的。但深究其成功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到认为其得力于“参与式管理”这五字真经。也许是该县受益于多年来参与的黄土高原治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德国政府援助项目的影响,也许是受益于志丹县这一革命老区,念念不忘毛泽东主席倡导的“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等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许是受志丹县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的影响等等。使作者曾多次耳闻目睹了“参与式管理”的好处和优越性,并深受其感动。作者10年前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一次山东沂蒙山区生态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考察,并刻苦撰写了一篇题为“政府真抓严管,农民自觉实干”的考察报告。当时看,有一定影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苦思冥想,不及“参与式管理”深刻明朗。我们制定的农村发展战略也好,生态环境建设也好,等等,一切的一切受益者主体都应是农民 ,一切的一切执行的主体都应是农民。离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而积极地参与,我们谈何农业、农村、农民管理? 好在志丹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层应用的示范样板,值得深思、值得探讨、值得学习。
     3、广泛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成果,主动告别粗放经营、自给自足的传统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志丹县先前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度小,地处高寒山地的传统农业区。为了生存和发展,60-70年代他们就建成了志丹种羊场,协助育成了久负盛名的陕西细毛羊, 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以大力兴建农田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可谓轰轰烈烈、举目壮观,作者有幸于1974年随家乡的父母官和基层干部专程学习参观过,至今还记的有大型宽幅梯田、种羊场、种猪场、铁姑娘石匠连等。可见,当时志丹模式的“魔力”之大。“左”乎,“右”乎,不见当年争议人,只见效益留人间。在全局性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呼吁中,通过近两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志丹县的广泛而有效的合作,在科学技术示范与推广方面给我留下两点深刻影响。一是在科技人员的指导和带动下,主动狠抓新型生物资源的引进和鉴选。先后引进国内外一大批优质高效粮食作物、饲草作物、畜牧品种,并开展了长期的、正规的科学试验工作,将为农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科技保障。在偏远山区,能做出这么突出的业绩,让人高兴和振奋。二是面向市场,产业开发。通过对其产业化过程的考察和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在其农业产业化探索过程中,要重视“分工分业、均衡利益”的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我们也喊了多少年了,但在千家万户的所有者、零星散碎的土地上,如何能有效的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进而形成规模优势、产业优势。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深入解析,且疑虑重重。本次志丹调查的启迪是对草畜业这样的弱质产业来说,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集约经营,明显提高其单位面积的比较利益,然后实现分工分业,分工分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利益上的大致均衡,而利益是否能够大致均衡,据本人对日本农产品市场的考察了解,其只能通过立法来约束和规范。
     4.政府支农资金要落实到项目上,更要注重落实到“户籍卡”上。这是本次考察的又一实质性成果。所谓的“口号农业”、“政绩工程”,哪一个把直接利益落实到了农民的户籍卡上,而在志丹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人为本,我的理解是以用户为本,用户满意不满意,用户高兴不高兴是检验政策和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