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志丹县组织管理的经验与…
志丹县在草畜产业开发上…
志丹县模式的几点认识与…
最新热门    
 
志丹县发展思路与工作绩效

时间:2009-9-8 20:31:58  来源:风水网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辖6镇5乡,192个村委会,12.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1万人。土地总面积3781 平方公里,约合567.15万亩,其中原有耕地150万亩,林地157.15万亩,牧草地222万亩,其它用地38万亩。洛河、周河、杏子河纵贯南北,将全县分为三个自然区域,全县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曾被划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列,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

    1999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秀山川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过近五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初步取得了生态建设与群众生活同步改善,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到2003年底,全县累计退耕农田97.6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93.9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农田8.99万亩,造林118.8万亩,种草96.3万亩,累计治理度为69.7%,林草覆盖率达到了65.6%。使农、林、牧及其它用地结构由1999年的26.5%、27.7%、39.1%和6.7%,调整为9.2%、48.6%、34.5%和7.7%,基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特别是2003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贯彻十六大精神,制定和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把草畜业作为覆盖全县的一项主导产业,确立了立草为业打基础,舍饲养畜求突破,紧盯市场抓营销,加工提效求发展的草畜业开发思路,坚持“科技支撑、产业奠基、加工拉动、营销牵动、规范实施、整体推进”的运行机制,采取“面向市场、扶优扶强、大户带动、典型辐射、项目管理、合同兑现”的运作手段,当年县财政列支3000万元,落实贴息贷款3300万元用于草畜产业开发,使全县的草畜产业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其具体表现为:
    (一)从县情出发,积极立草为业,以优质苜蓿和饲料玉米为主的饲草基地初步形成。截止2003年底,全县人工种草面积96.3万亩、其中苜蓿25万亩,沙打旺29万亩,饲料玉米5万亩,柠条34万亩,小冠花等其他牧草2.3万亩。成草面积60万亩,产草量60万吨以上,为养畜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促进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减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坚持舍饲养畜,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2003年,全县新增养羊户4100户,新增羊子10.37万只,年末羊子存栏18.1万只,新增养牛户753户,养牛8736头,年末以秦川牛为主的黄牛存栏2.15万头,马3.06万头,生猪5万头,家禽28.6万只,出栏大家畜6600头、出栏猪3.82万头,出栏羊子7.92万只,出笼家禽18.55万只。肉类总产量5037吨,产奶200吨,禽蛋产量1560吨,除羊肉外销约600吨外、其它肉、奶、蛋全部用于内销。2003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83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畜牧业实现收入8118万元,人均达到801元,比上年增长38.1%,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
    (三)以科技提升为先导,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开始显现。近年来,该县在义正、永宁建立了白绒山羊种羊生产基地,通过人工授精、冷精配种等形式对本地羊子进行杂交改良,使绒山羊产绒量由每只150克左右增加到 35O克左右,仅羊绒一项增收一倍以上。在养牛生产上、分别在顺宁、旦八等镇建起了皮埃蒙特肉牛繁育中心和秦川牛繁育中心,引进胚胎移殖技术和冷精制作技术,开展皮埃蒙特牛胚胎移殖和黄牛杂交改良工作,计划通过皮埃蒙特肉牛种群的扩大与杂交改良的深入,逐步育成适宜该县的肉牛品种,快速建成皮埃蒙特牛种群基地。与此同时,在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奖励养殖大户的激励政策之后,规模化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新增养殖大户433户,建成百头养牛场24个,养牛2448头,五百只以上规模的养羊场24个,养羊1.2万只,杏河镇牛寨村王新强投资332.19万元建设一个饲养规模达3000头的养猪场,目前场房已经建成,设备基本安装到位,正在调运种猪。通过大户的发展示范,使全县畜牧业迅速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