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算卦:我事业上的计谋能…
五行分数的计算
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的计算…
前苏联与中国前卫艺术
苏联文学理论与毛泽东文…
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
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
最新热门    
 
苏联的计划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时间:2009-9-8 20:33:11  来源:风水网
苏联的计划经济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计划经济是最劣质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苏联的计划经济却能得到迅速发展呢?客观原因主要是,其一,苏联工农业基础比较好,苏联前面的俄罗斯虽然是比较落后的欧洲大国,但是,在整个世界,俄罗斯的工农业相对还是比较先进的,至少比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先进。这是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

其二,苏联面积广大。计划经济是内向型经济,不适合对外商品贸易。面积庞大的苏联,为苏联提供了全面的自然资源需求供应。充足的国内资源,可以使苏联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外贸易,使苏联对国际贸易的需求程度大大降低。可以基本使苏联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内经济体系。如果苏联只有现在的朝鲜那么大的面积,苏联不能实现资源的自给,必须靠国际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供给,这会导致计划经济发展特别困难。

苏联广阔的土地,带来许多过剩的自然资源,苏联可以大量出口这些自然资源,换取必要的外汇,购买必须的某些商品。计划经济难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工业制品,但是可以生产出,石油、煤炭等没有多少差别的自然资源,大量出口这些东西,就可以换取外国的工业产品。

苏联建立前的俄罗斯,耕地资源丰富,粮食产量自给有余,可以大量出口粮食。计划经济的苏联,耕地资源同样丰富,粮食产量降低许多,甚至需要进口粮食。这就是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的典型对比效果。如果苏联没有那么多的耕地,在计划经济体系下,苏联会更加缺乏粮食。可见,拥有面积广大的耕地,促使苏联的计划经济表现农业,不是特别差。这也可以看到资源对计划经济的重要性。

日本如果搞计划经济,日本的那些自然资源,满足不了日本人口的需求,其计划经济的效果相对苏联会很差。计划经济会使大部分国家养活的人口数量降低许多。因为计划经济需要人口数量与国内的自然资源相适应,而市场经济就不需要这样了。市场经济属于开放型经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比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如果完全搞计划经济,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会显的太多,2亿人口以内,比较适合中国这么大的面积与相应的自然资源。但是,如果搞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可以方便与外国交换,也可以以商品(劳务)换资源,这可以促使国家养活更多的人口。市场经济程度越大,国家养活的人口就越多。中国的生育政策,就是在计划经济体系下,设想或考虑的。人口生育政策没有随着经济体系的变化而变化,确实很不应该。

其三,拥有众多的人口。光有广阔的国土也不行,这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开发。而苏联恰巧具备这个条件。众多的人口可以让苏联政府,大量的复制类似的工农业生产机构。只要有一个成熟的生产模式,就可以复制很多个类似的生产机构。大量的复制是苏联计划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苏联众多的人口,与庞大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这样大量的复制行为。苏联的国土面积相对苏联的人口规模,对于计划经济,配比的比较恰当。人口不算多,也不算少,基本恰倒好处。

其四,较高的国民素质。苏联建立前,俄罗斯基础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俄罗斯国民的天赋也可以,这为苏联提供了素质较高的国民。这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帮助很大。如果苏联的土地上,换成印度人或非洲人,苏联的计划经济效果,就会差许多。苏联政府也比较重视教育,这对维持或提高苏联的国民素质帮助很大。

其五,狡猾的领导阶层。苏联的最高领导阶层,整体素质比较高,懂得科学技术的价值,知道主动的窃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帮助苏联提高生产水平。

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是表面的,实质是,极大的剥削了苏联劳动人口的劳动成果,建立了一个虚假的经济繁荣体系。苏联的计划经济是生产型社会体系、浪费型社会体系,真正可以节余的生产能力并不多,这导致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高,实质是,这样的计划经济体系没有生产出更多的供应人们消费的东西,也就是整体的生产效率并不高。与同时期的先进国家相比,还很落后。

苏联后来表面更强大的原因是,苏联通过二战控制了更多的人口与土地,主要是东欧的人口与土地。这促使苏联集团表面更加强大。也促使苏联的贸易范围增大了许多,这有利于计划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类似,也是要求(市场)规模越大越好。二战以后的苏联,控制了更多人口与土地,迅速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