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要把文化看成贴在城市身上的标签 |
|
时间:2009-9-8 20:34:50 来源:风水网
|
|
|
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开放姿态,寻找适合自己生长和发展的文化空间,还是让人高兴的。只是希望这种寻找能与更多市民的精神感受相应合,这样才可能成长为一种文化心灵。
前些日子,参加了杭州的国际动漫节,市政府邀请了一些在京作家到当地,介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构想。接着看到新闻,市长赵小明为推广张家界的国际乡村音乐节,变身卡通做形象推广,引来媒体热议。随后,深圳第五届文博会也传来开幕的消息。
从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宣传热潮,可以感到国内城市近年来对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视。文化产业在一些城市的地位越来越高,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似乎围绕着文化产业在展开。然而,细看很多城市对文化产业的提法或目标,却大同小异,少有鲜明个性,看重的多是动漫等朝阳产业,打的是国际牌,口号也是创新、精品一类的常规话语。文化被一些城市当做张扬政绩或吸引投资的一种策略,至于文化是否对市民构成实质性的精神影响,关注得并不多。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古老,历史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如当年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古雅典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伦敦的绅士文化等。中国古代的城市也是如此,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的气质等。一座城市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唤起的是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找到了文化上的区别,也就找到了城市的形象;找到了市民的自豪和自信,也就找到了城市的活力。
雅典当年成为名城,就是因为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当年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由于现代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这是当代城市发展一个普遍的危机。很多城市期望通过大型的公共活动,来维系与市民的精神联系,或达成与外界的沟通。这种公共活动,类似于传统的狂欢,如果注重与民众的精神沟通和情感交流,也能达成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但这种活动很多时候,在意的只是商业收益或政治效应,不仅远离市民生活,更未触动市民的参与意识,这类活动成了一个城市的大型广告。
像深圳这种年轻城市,或许寻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精神,还容易一些。但对杭州、南京这种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反而比较复杂。它需要从特殊的传统和民俗中,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城市性格和市民精神,而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商演、展览或文化节,就能达成目标。这种脱离了自身传统的文化活动,最终在市民眼中不过是一个文化标签而已,很难对市民精神构成真正影响。
从长远看,一个城市对文化的建构,着眼点并不只有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个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以及对市民生活和娱乐方式的引导。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如果市民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城市事务的讨论与规划中,一个真正活跃的文化共同体才能形成。公共文化活动更是如此,如何激起市民的参与热情,并由此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才是这种活动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而精神的形成是复杂而缓慢的,它必须时刻面对市民这个广大的群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