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论“灰姑娘”故事里的性…
有关古文论“失语”、“…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由上博《诗论》简论“文…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
简论“诗亡”与“《春秋…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礼失而求诸野——论“京…
论“桃园结义”及对后世…
最新热门    
 
论“南施北宋”与复社关系略考

时间:2009-8-8 16:52:31  来源:不详
纪略》称:“(溥)闻周介生倡教金沙,负笈造谒之,三人一见,相得甚欢,辩难五昼夜,订盟乃别。溥归尽弃所学,更尚经史,试乃冠军。”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金沙之学由之誉满天下,其对张溥乃至后来复社以经史为根本的学术宗旨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张溥本人对周钟始终也是礼敬有加,《复社纪事》谓:“先生初以少,长兄事介生,既显贵,倾介生客,顾修旧节唯谨,于事必首介生,而己为之下;介生亦不以贫贱故,少有所抑损。世称友道,以周张为难。”在张溥合诸社为复社之后,周氏兄弟隐然成为社盟的精神领袖。
  关于周镶,最著名的事件是他在金陵联合复社、几社士子作《南都防乱公揭》,驱逐阮大铖一事。崇祯十一年(1638),周镶因触帝怒被废黜在野,讲学于金陵,与此同时,阮大铖也在金陵倡立群社以图拉拢名流。戴名世《宏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记载:“初大铖以逆案废锢,屏居金陵城南,涸于声伎。当是时,东南名士继东林而起,号曰复社,多聚于兩花、桃叶之间,臧否人物,议论蜂起,而礼部仪制司主事周镶实为盟主,其诋排大铖不遗余力。”《复社纪事》中也谓:“仲驭之讲授南都也,怀宁阮大铖故奄党,倾危喜结纳,仲驭令其门人檄之出境,阮缓颊输平,弗许。”周镳檄阮氏出境的手段,就是联合以东林后人顾杲、黄宗羲等为首的复社、几社一百四十余名士子,共同发布了一份公讨阮大铖的檄文——《南都防乱公揭》,周镳本人的名字虽然没有出现在这份公揭之上,但这次事件的背后谋主其实就是周镐,作为本次事件主要当事人之一的黄宗羲后来在《思旧录》中记载:“阮大铖招摇丰芑,以新声高会,网罗天下之士,人不知其为奄儿也。仲驭草《南都防乱揭》,以顾杲为揭首,列名士百余人。大铖窘甚,于是与仲驭伪贸首之仇矣。”正是因为这一次的事件,阮、周二人深结仇隙,后阮氏于弘光朝中得势,即借周钟投靠李自成一事,罗织罪名逼死周镳,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公案。
  施闰章于崇祯九年(1836)之后便随周镰读书数载,当是此次逐阮事件的见证者,他虽未得列名于揭,但其一生清介耿直、善恶分明的性格必受其师影响甚多。闰章就读于门下之时,周镰对之也是十分推重与欣赏,在《石语轩诗序》中,施氏谓:“忆昔弱岁,与子翔同学为制科之文,见其引绳尺,辨毫芒,泞涵既深,持满而发,无不当意。金沙周鹿溪先生尝会江上文士数百人,日试五篇。与江上之士,推子翔及余为冠。谓坐客曰:‘此双璧,皆国士也!’……”施氏卓异的才华加之有幸师从沈寿民、周镐两位誉满天下的社事领袖,为他日后在诗文领域的声名早播埋下了伏笔。
  在论及施闰章与复社的关系时,还需一提的是和施氏同屑一邑的宜城梅氏家族。所谓“溯余双溪而上五十里,曰水东。其临溪而处者梅氏,多隐君子”,梅氏可谓是宜城最具代表性的世家大族,从宋代著名的大诗人梅尧臣到晚明“宜城心学”的代表梅守德以及其子戏剧大家、学者梅鼎祚,宜城梅氏历经数百载而才士辈出,成为中国家族文化史上一特出现象。
  施闰章少居乡里时,同梅氏家族往来频密,“余少时往还最数,倡和为诗者四五人”,曾同施闰章一起被周镐并称为“双璧”的同门士子翔,即梅枝凤,也是其中一员。此外,梅氏家族同闰章往还密切、并有文声者尚有梅朗中、梅枝南、梅清、梅磊、梅庚、梅文鼎等人,而施闰章本人的原配夫人,则是梅氏家族“枝”字辈中梅枝选的女儿,可见施、梅二氏关系之密切。
  梅氏家族于明季社事活动中之大有名者,当推与沈寿民同为宣城风雅总持的梅朗中。郎中字朗三,梅鼎祚孙,为名诸生,诗、书、画并称三绝,喜交游,为人风流蕴藉,为陈子龙等推重,侯方域称其采六代之华,标三唐之制,长歌短解,胥臻精妙。同沈寿民一样,梅朗中最初是南社成员,在复社成立后,他成为社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崇祯十一年《南都防乱公揭》作,他亦是署名者之一,次年于金陵,他与吴应箕、陈贞慧等社内名士共举国门广业社,以申其志,黄宗羲《陈定生先生墓志铭》称:“祟祯己卯,金陵解试,先生次尾举国门广业大社,大略揭中人也,昆山张尔公、归德侯朝宗、宛上梅朗三、芜湖沈昆铜、如皋冒辟疆及余数人,无日不连舆接席,酒酣耳热,多咀嚼大铖,以为笑乐。”作为施闰章的乡前贤,梅朗中奖掖后进可谓不遗余力,在朗中殁后数年,施氏为其遗集所作<书带园集序)中称:“往三十年前,获予一诗,辄榜之壁,示客曰:‘此必后来之秀。’时余甫学诗,而见称若此。”尤可见施氏对之感念之情。
  宋琬、施闰章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复社大张其事的阶段,宋、施二人与复社的此种渊源,对于他们政治立场的确立、人脉网络的展开乃至诗文观念的形成都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出于某种全身避祸的潜在意识,宋、施二人关于前朝的种种经历在他们诗文集中都鲜有提及,我们只能通过对其家族、师友的探查来大致了解孕育他们强半人生的文化生态,而明、清两代诗风与文风的承续与因变并不如改朝换代般截然,正有赖于此种以人与人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的文化生态之改变的缓慢与渐进。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