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曾国藩祖墓葬
曾国藩墓地的风水讲究与…
浅谈曾国藩对联的古文手…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
真骨傲霜:浅论苏轼的文…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
浅论李贺诗歌的美学特征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
浅论南唐诗在我国诗歌史…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情…
最新热门    
 
浅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

时间:2009-8-8 16:52:37  来源:不详
的诗歌资源,尤其是唐宋两大诗学审美典范的选择,不仅体现出选家的审美眼光,也体现出选家的诗学宗向。曾氏无疑以宋诗为写作楷模。曾氏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为指导诸弟的学业,自编文钞、诗钞,为初学者示范,自己也写作古、近体各类诗歌。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云:“余近来读书无所得,酬应之繁,日不暇给,实实可厌。惟古文各体诗,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自负之气显而易见,亦可知其所作以宋诗为范本,而且主要规范于杜、韩、苏、黄。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诸弟》自报学诗门径:“吾于五七古学杜、韩,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外此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曾氏律诗之所以学义山,乃是因为“山谷外近昌黎而内实玉溪”,他深知这一点。《读李义山诗集》云:“渺绵出声响,奥缓生光莹。太息涪翁去,无人会此情。”也就是说,曾氏诗学李商隐,是由于黄李诗具有相一致的内在特质。汪国垣也说:“涪翁原本玉溪诗”。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书》云:“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这种师法韩、苏、黄诗的相当自信的论调,是有深刻的宗宋意味的。他曾说自己长于古体而短于律诗,这与他的师承及个人兴趣有莫大的关系。

  他说:“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姚鼐把文章风格分为阳刚、阴柔两种,对二者兼倡,尤其推崇合两者为一的审美范式,“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嘲’,曾氏则于二者中偏重阳刚之美,崇尚雄奇之道。又细分阳刚之美为“雄、直、怪、丽”四字,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直:“黄河千曲,其体乃直;山势若龙,转换无迹”,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从语言、体式、趣味、色泽总结诗歌的阳刚之美,较姚氏之论更为细化具体。《圣哲画像记》中云:“盖诗之为道广矣,嗜好趋向,各视其性之所近,犹庶羞百味,罗列鼎俎,但取适吾口者,哜之得饱而已——余于十九家中,又笃守夫四人者焉。唐之李、杜,宋之苏、黄。”所选十九家诗中,李、杜、苏、黄四家古体诗皆以雄奇之致、阳刚之气为突出特征,为曾氏所“嗜好”。但其最推崇的,莫过于黄庭坚。
  清人学宋,主要以苏轼为榜样,桐城诗派虽推崇黄庭坚,但并未真正付诸实践。施山《姜露庵杂记》云:“黄山谷诗历宋元明,褒讥不一。至国朝,王新城、姚惜抱又极力推重,然二公实未尝学黄,人亦未肯即信。今曾涤生相国学韩而嗜黄,风尚一变,大江南北黄诗价重,部直十金。”钱仲联先生认为“自姚姬传喜为山谷诗,而曾求阙祖其说,遂开清末西江一派。”又认为曾氏“于山谷尤有深契,诗字多宗之”。钱基博所言“于近时诗学有开创之功”大概就是指此。曾氏《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二首》其二云:“大雅沦正声,筝琶实繁响。杜韩去千年,摇落吾安放?涪叟差可人,风骚通肿蛮。造意追无垠,琢辞辨倔强。伸文揉作缩,直气催为枉。自仆宗涪翁,时流颇忻响”,对黄诗的审美追求加以赞美,也流露出对自己影响时尚的得意之态。黄庭坚,赖有曾国藩的倡导,才成为诗坛新风尚,为宋诗派开一大门洞。钱仲联先生说:“曾涤生诗,七古全步趋山谷,以此为天下倡,遂开道光以后崇尚江西诗派之风气。”《石遗室诗话》云:“坡诗盛行于南宋、金、元,至有清几于户诵。山谷则江西宗派外,千百年寂寂无颂声。湘乡出,而诗学皆宗涪翁。”一直到出现“黄诗价重,部直十金”的局面。这其中也有名人效应的成分。
  渐人老年的曾氏学诗宗趣有所拓展,诗学门径放宽。学习方法,主要是学其为人,拓展胸怀,培养气度。当然,也学习古人作诗法度。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谕纪泽》云:“至于开拓心胸,扩充气魄,穷极变态,则非唐之李杜韩白、宋金之苏黄陆元八家不足以尽天下古今之奇观”,此八家诗“《六经》外之巨制,文字中之尤物也”,主宋调而兼纳唐韵。从该年起编纂《十八家诗钞》,收录从魏晋到宋元代表诗人诗作6599首,供朝夕诵读。单从选目上看,突破了原来专读杜、韩、苏、黄、李五家诗的门径,新增曹植、阮籍、谢灵运、鲍照、谢脁、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陆游、元好问十三家,但仍主要以宋诗趣味为主,他说:“余既钞选十八家之诗,虽存他乐不请之怀,未免足己自封之陋,乃近日意思犹为简约,五古拟专读陶潜、谢脁两家,七古拟专读韩愈、苏轼两家,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以一二家为主,而他家则参观互证,庶几用志不纷,然老境侵寻亦只能长吟以自娱,不能抗手以入古矣。”每体“以一二家为主”,再以他家、他体“参观互证”,但毕竟学诗视野扩大了。同时,其审美趣味也由以前推崇阳刚雄奇一面而兼赏冲淡闲远诗风。咸丰十一年六月十六日《日记》曰:“日内于苏诗似有新得,领其冲淡之趣、洒落之机。”次日《日记》又云:“看刘文清公《清爱堂帖》,略得其冲淡自然之趣,方悟文人技艺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远。作文然,作诗然,作字亦然。若能合雄奇于淡远之中,尤为可贵。”
  后期学诗的变化,是与其经历与心境相关联的。初得科名之时,年轻有为,追求以文章报国,就自定日课,研习诗文,满腔热情。在统兵戎马之余,选诗吟咏不仅是为了提高诗艺、积理养性,也有娱乐消遣、“玩赏”的成分,于单调枯燥的军旅生活加点调味品。在剿灭太平军接近尾声之时,他胸次变得疏朗寡淡,常常通过咏吟鉴赏来陶冶性情,用陶渊明、苏轼、陆游的“闲适”诗来涤荡内心“忿”、“欲”,心境归于澹然恬适,挂记养生之道,谓“念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修身治学,也“当得一‘松’字诀”,盖与其年老体衰、洞明人生有关。
  曾氏现存诗集四卷,300余首,绝大部分作于道成年间,是其宗宋理论的具体实践。章炳麟认为曾诗“诵法江西诸家,矜其奇诡,天下鹜逐。古诗多诘诎不可诵,近体乃与杯玟讥辞相等”,虽有讥意,情况大体属实。余云焕《味蔬诗话》云:“曾文正古体盘空硬语,魄力沉雄,而近体气韵磅礴,一扫凡艳”,从诗体上道出曾诗宗宋的特色。即以题材论,数量最多的赠(送)别诗、寄怀诗、题咏诗也是这样。如《寄弟三首》其一:“去年长已矣,来日尚云赊。身弱各相祝,家贫傥有涯。乡心无住著,望眼久昏花。寥落音书阔,多疑驿使差。”怀乡思亲之意于沉雄硬语中托出。长篇古体宋诗特色尤为突出,这些诗作奇崛诙诡,排算不训,缀以僻字奥典,使人读之不快,如《会合一首赠刘孟容郭伯琛》,余云焕谓“造语奇崛,神与古会,直登昌黎之堂而入其奥”。曾氏创作要逊于其诗学理论,更不及其散文成就,钱仲联先生谈曾晚年的论诗境界时认为“惜其自为诗未能臻此恬淡之境,大多壮观有余,凝练不足,此其于诗之造诣,所以尚不逮其文也”。由于他未能以主要精力致力于诗歌创作,因而他的成就不能与同时期宋诗派代表人物郑珍、何绍基、莫友之媲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其声望相应的诗坛地位。
  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曾氏不是专门的诗论家,也未能形成自己系统的诗学理论,更多的是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的零星感悟。在其宗宋观念形成后,对唐诗学及其发展也基本没有探讨,因而也就缺失明确地表达对唐诗学及宗唐者见解的话语。他论诗兴趣虽然主要宗宋,但又不以专宗宋诗为囿,自有其合理之处。也应当看到,在现实要求广泛继承古代优秀诗学遗产、泯合唐宋诗之争的前提下,其论诗过分偏重于宋诗宗趣和宋诗技巧,固然有其时代原因,个人趣味的褊狭也是重要因素。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