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红楼梦》中的八字命例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时代狂人贾宝玉——剖析…
最新热门    
 
试论《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时间:2009-8-8 16:53:20  来源:不详
身写得很不怎么样,但从塑造形象来说,却是非常成功的。如第十八回写元妃省春,命众姐妹各题一匾一诗。迎春缺乏才情,绰号“二木头”,她所题的匾额是“旷性怡情”,很符合她的个性,是她凡事不计较得失,听之任之的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她勉强凑成一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内容空空洞洞,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复,整首诗又是匾额的重复。词句拙稚诗本身是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重要的读诗见人。诗是每个人心灵的见证,通过人物自作的诗,最能透视人物的性格。
三、隐寓:诗词与人物结局的遇合
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具有隐喻性,寓言性,宿命性。
1、《红楼梦》诗词预先隐寓小说人物结局
这些诗谶,在作者事先安排好人物结局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诗中点点滴滴预示人物命运,各种预示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发展,解读这些诗瀸对认识人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副册共14首,《红楼梦曲》共14首。这些判词类似这些薄命女子的命运演示的幻灯片。黛玉、宝钗、元春、迎春、湘云、妙玉、探春、惜春、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袭人、香菱等等人物命运的设定,在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真真假假地透露出来。作者用预叙手法,提前透出个中消息,从艺术结构上来说是极其高超的。关于这些判词对诸多女子的命运设置及续书是否真切地表达的原作者的意图,众多红学家各持己见,但是关于这些诗词的诗谶性是没有异议的。如果如叙事小说的实写是不可能达到似真似幻的效果的。诗词的文体优势,具有隐喻的特色更易于表达此类主题。
2、有的回目上明写是人物谶语的
如第二十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写贾府众人制的灯谜,除了贾环一首外,其余都隐括着各人自己后来的遭遇。如“原(元)应(迎)叹(探)息(惜)”四姐妹做灯谜,正是自己日后归宿的写照。“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想看已成灰”一响而散的爆竹,隐喻元春荣华富贵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颇有才情的元春的死,是宫廷中勾心斗角的牺牲品。迎春的“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用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嫁给中山狼孙绍祖横遭摧残的结局。而“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在清明节远嫁不归。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暗,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是“佛前海灯”,隐喻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归宿。
3、不是谶语,但有人物谶语意味的隐寓
如《咏白海棠》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命运表现出来。探春诗“芳心无力”诗人想到断线的风筝,“缟仙羽化”也使人联想离家远嫁,正是探春命运谶言。宝钗“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与她丈夫不归,冷落孤寂的结局有关。宝玉云“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借海棠分咏宝钗和黛玉。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具有健康丰满的美,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具有病态柔弱的美。“冰”“玉”喻二者心灵。“晓风结愁”“宿雨添泪”,正是宝玉一生不忘黛玉的写照。《咏菊花诗》十二首也在凄清的色调中隐喻人物命运,就连宝琴的《怀古绝句十首》也是借怀古作女儿哀歌。名曰怀古,实则悼今,说是灯谜,其实就是人生之谜。
如第六十三回写宝玉与众姐妹在怡红院夜宴,大家抽签为令,花签上所刻的古人诗句,正是擎签人命运的暗语。书中写袭人抽签——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枝出来,即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那一面写着旧诗,道是“桃花又见一年春”。用“二度春”来讽刺袭人在贾府没落之时,另嫁与蒋玉菡。又如薛宝钗的花签——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艳冠群芳”,下面又有一句唐诗,道是:拭新曲一支为贺,任是无情也动人。点出了宝钗感情冷漠却又能处处得人好感的性格特点。其他个人的花名都是与人物命运相配的。
再说黛玉的柳絮词,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有着对爱情理想即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的呼声,而且也有着那种对未来不幸命运的预感。“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这里黛玉引以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此后黛玉的结局也应了这预感,她除了能让自己的身子“质本洁来还洁去”之外,她什么都无能为力。其他的如《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其他如咏白海棠、咏菊花、《五美吟》,以及中秋夜与湘云即景联句等等,都在隐约之间巧妙寄寓她的未来。
四、结束语:诗词之于小说的作用
根据1982年的统计,《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男495人,女480人,共计975人。[4]其中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至少有四五十个,曹雪芹辅以诗词塑造这些人物,可谓起到了其他叙述语言无法完成的功用。首先,从作者和故事人物来讲,身份都是名门官宦家族子弟,不同于一般市井百姓,文学造诣上颇有高雅的品味,诗词作为贵族文学,也注定了为他所信手拈来作为心声的传达。其次,曹雪芹的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思想在清朝的文化专制时代背景下,不可能放胆的直接表达,而诗词这种婉约、隐喻正好为曹雪芹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提供了一个隐蔽的表达方式。再次,《红楼梦》的“由来同一梦”这种人生幻灭感,与诗词所能营造出来的空灵缥缈的气氛是相配的。诗词在《红楼梦》中不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的精髓,是小说的气韵。没有诗词的元素,大观园女儿们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各自悲剧的命运便不可能得到诗意表现。
而且,诗是传统精英文学的主要载体,词稍逊之,但词发展到明清也是文人士大夫所爱好的形式。而叙事小说是明清盛行的市井文学的代表,品格一直不高。曹雪芹立意表现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始盛终衰,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多种主题的表达意旨不是诗歌等文体所能盛载的。而小说的品格需要诗词韵文文学的提升。曹雪芹不满于当时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固有模式,“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姓名,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化的故事情节配上诗词的点缀,诗词似乎只是故事情节的道具,未能真正根据情节、人物的实际境况出发,这种搭配只是表面文章诗词与人物命运显得貌合神离。而曹雪芹《红楼梦》则把诗词当小说的魂魄,小说境界、品格、人物诗意形象……无不与诗词的巧妙运用水乳交融、息息相关。这也正如周汝昌先生在谈诗词的作用时说:“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者说书者的口吻,到了《红楼梦》里,诗词,才正式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 曹雪芹运用诗的隐喻性与叙事的纪实性一虚一实的结合,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似梦非梦的诗意写实古典佳作。
 
注释:

[1] 蔡义江著.《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 周汝昌著.《曹雪芹》,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3] 刘耕路著.《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4] 朱一玄著.《红楼梦人物谱》说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