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
文革时期的上海摩登与格…
关于王安石使辽与使辽诗…
王安石《明妃曲》的美学…
最新热门    
 
王安石与高僧真净克文

时间:2009-8-8 16:53:31  来源:不详
宗教特色淡化,甚至化解佛教在社会中原有的地位。然而。从克文语录整体看,他并非真正主张将佛法还原为世法,取消佛教特有的宗教性质,只是借用上述容易引人发醒的语句强调佛不离众生。佛法不远离社会而已。
  王安石有《雨霖铃》一词:
  孜孜砣砣。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这、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孜孜砣砣,勤劳不懈,也只是为无明所缘、造作诸业而已,无明愚痴之中所作的窝如同鸟儿在麦陇上所作的巢一样是不可靠的。世间的浮名薄利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当恋恋不舍之时,轮回到来,只能仓促而去。幸而有无上妙觉,可以在弹指之间超出轮回,摆脱世网,获得解脱。所缘何事,竟抛弃整个大海,却误认一个水泡浮沤为东海渤海,结果将本源自性天真佛,只是在些许妄想中埋没……王安石在这里也认为:成佛不必外求,就在你我的自性中,这与克文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能识自心见性,即成佛道。
  (二)一宇关和巧用诗偈
  宋代丛林的禅师上堂说法越来越讲究修辞,表达形式,追求语句的精巧,诗偈意境的玄运。以便打断正在进行的思路,让人警醒,并且引人超脱语言文字的局限,直探心源,把对外的追求转向领悟自性。五代南汉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常用一字回答门下弟子的禅问,例如有人问:“如何是云门剑?”文偃答:“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师。”问:“如何是心?”答:“心。”如此等等,丛林称之为“一字关”。克文也常用这种方式回答门下的询问,如在筠州圣寿寺开堂法会上有僧问:“此日人天普集,太守临筵,祖意西来,乞师端的。”他答:“的。”此僧又问:“一句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他以反话作答:“向下底。”又问:“若不登楼望,焉知沧海深?”他答:“过。”僧又问:“四众沾恩,学人礼谢。”他云:“犹欠一著在。”僧说:“旁观者丑。”他则说:“放。”
  在以上问答中,能从语言的正面意思看出其中的禅旨吗?可以说是不能的。如果要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联系语言的相关意思加以猜测。其中的“的”、“过”、“放”是所谓一字关,在这种场合也许是的,目标,宗旨,提醒不要忘记禅宗基本宗旨;过,过错、失误,立足点低看不到远处,故误;放,放过、听任,对于是非、美丑不必计较。
  克文在说法中经常用意境清幽、玄远而且富有哲理的诗偈,例如,“云散家家月,春来处处花”、“青山绿水不能住,白日红尘却自归”、“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㈣、“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孤舟万里身”、“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等等。在参禅过程中使用这些诗偈,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会因个人的处境做出不同的理解。王安石晚年的一些写景绝旬,浑然天成,华严精妙。如: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速。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南浦》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座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欧沙。
  ——《题舫子》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阳先生壁》之一
  金陵除迹老莓苔。南北游人自往来。
  最忆春风石城坞,家家桃杏过墙开。
  ——《金陵》
  流露出山林别趣、物我俱泯的特色,含括了旷远宁静的“无我之境”,平淡如烟的色调,富含禅意,韵味隽永,或许也受到过克文一些禅偈的启发吧。
  王安石与克文交往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相知甚深。王安石一生,与佛教僧人的交往从未断绝。据《文集》及宋人各类笔记、杂史等记载,大约有几十余人,如:觉海(蒋山赞元)、道升、道源、德殊、修广、慧礼、胜上人、宝觉、道光、白云、行详、荣上人、慧约、普济、智福、智缘、慧思、净因、云渺、岳上人、逊、无惑、相、长宁、秀、惠岑、西堂、慧休、善因、惟简、真净、善瑞、显忠、惟信、清顺、义了、契嵩等。本文所考述的真净克文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不难看出,王安石与佛门中人的交往非常密切。他本人受佛教的影响很大。
  对于王安石与佛教、佛学的关系,有些人从维护王安石为纯正儒者的角度曲意加以回护,这是没有必要的。从价值判断上讲,纯正的儒者并不比儒佛互补者更高尚;从事实判断上讲,王安石晚年倾心佛学,皈依佛教也是无法否认的历史存在。王安石早年以建功立业、济世救民为己任,以孔孟儒学为依归,在儒、道、释的学派取舍角度上,他是持调和、融通态度的。他希望吸收佛学的智慧,为建立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经学服务,基本上是以儒为主,以佛济儒。晚年,遭遇爱子夭亡之痛,又受到旧党的攻击和新党内部分裂的打击,王安石退出政坛,在金陵的山水之间孤独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曾经试图复兴古代经学以经世致用的理想已经破灭,虽然还不时地关注一下时局,但只有佛教的慈悲和佛学的灵妙能给他带来安慰。而他对佛教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退隐金陵的十年,王安石作有《维摩诘经注》、《金刚经注》、《楞严经解》、《华严经解》,对佛学的认识与领悟已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境界,此时王安石的思想应是以佛为主、以儒为辅了。本文只是通过对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希望此文能够对目前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有所贡献。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