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
由《文心》、《孙子》看…
古代文学论文《文化:中…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文心雕龙》诗学范式转…
浅谈《文心雕龙》中的“…
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
刘勰《文心雕龙》思想体…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
《文心雕龙》的文体构成…
最新热门    
 
《文赋》与儒家文学观

时间:2009-8-8 16:53:31  来源:不详
来,本真的儒家文论范式不仅包括人们常说的“诗教精神”,还包括人们所忽略或日缺乏足够重视和发掘的“诗性精神”。而后者在今天看来又恰恰构成了儒家文论中最有价值、最具思想启发性的精华部分。这是因为,与“诗教精神”更多地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以及人类如何道德地在场、伦理地活着不同,“诗性精神”则更加重视诗歌的审美感兴、情感满足作用以及主体如何诗意地栖居、美学地活着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后者也能更多地触及到诗之为诗、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论语·先进篇·四子侍座章》孔子力排众议,欣然首肯了曾皙诗意栖居的人生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论语·述而篇》孔子忘情音乐,乐不思“肉”的情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诗教和审美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作为儒家思想学说核心的“仁”与“乐”、“艺术”、“审美”在其最深根底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合统一。这一点,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已作了详尽阐发,兹不赘述。
  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今天。学界不少论者对于儒家文论仍习惯采用那种简单、僵化的理解模式,认为儒家文论与道德教化是一一对应、简单对等的关系,认为儒家文论讲究伦理说教,带有鲜明的功利属性,这与没有直接功利诉求的审美艺术精神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在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作用下,《文赋》作为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当然不能和儒家文论沾上一丝一毫的联系喽。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