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
八字断是妻子的第几任
驳斥某网友写的《孔子的…
择日出生对孩子的影响
择日生子的条件及对后天…
拿筷子的方式占卜人的真…
横贯村子的阴、阳溪流
装修会影响房子的抗震性…
院子的形状风水
挑选楼层看看你有怎样的…
最新热门    
 
孔子的创新学习思想探微

时间:2009-8-8 16:53:40  来源:不详
以发展,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仁学思想。反映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就是要求在教学中以学为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意志,体认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与情感,采用各种方法,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
  (三)“学思结合”,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孔子教育学生在注重感知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要注意思维,做到感知与思维的统一。原因是“如果偏重感知而不去思维,那么,感知所得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什么真知灼见;反之,如果偏重思考而不去感知,那么,思考得虽然勤奋认真,其结果也必然是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10]
  1、 “温故而知新”,提倡建构思维
   孔子在长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经过切身体悟,总结了一条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据朱熹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11]“旧闻”是旧所得,也就是指以往的学习结果,属于认知心理学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以往的学习结果是生成新知的基础。 “温故而知新”,它虽然是孔子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但却蕴涵了建构主义对学习实质的基本理解,反映了孔子学习思想的一种建构主义的思维特征,也成为其创新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12]
  孔子一生嗜学,因此对学习实质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科学程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终生治学而不知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知疲倦。这是“温故而知新”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下面是《论语》中记载的反映孔子建构学习的一个生动实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对孔子来说,“教学相长”,教育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孔子的学识随着教学的积累而不断发生超越,每次在教学中都会产生新的体会。在弟子子夏问诗这样一个新的学习情景中,孔子在师生互动中受到启发,“启予者商也”,对诗产生了新的理解,生成了新知。
  2、 “ 扣其两端”, 提倡辩证思维
  先秦时期,我国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朴素的辩证思想,这在道家创始者老子那里表现得最为鲜明。孔子继承了这一思想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所谓“两端”就是朱熹所理解的“两头”,指的是“终始、本末、精粗” [13])等矛盾的对立双方。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在田夫野老求教这样一个特殊的学习情境中,“我本来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14] 孔子先学后教,通过从首尾两头去盘问,也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终于获得了问题的答案。“叩其两端”反映孔子对辩证思维学习方法的提倡。
  3、 “举一反三”,提倡发散思维
  创新学习需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需要培养发散思维。在教育或学习中,孔子总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具有培养发散思维的萌芽。首先,他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多个角度给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回答弟子们提出的“闻斯行诸”这一问题时,孔子视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于弟子“问政”,他根据每个学生对政治的不同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答复。其次,他分析问题也具有多角度性。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君子三戒”、“君子九思”等,都反映了其学习思维具有流畅与变通的特点。另外,其“叩其两端”的辩证思维,也可以说是发散思维的一个具体表现。如他引导学生对“知”与“不知”、“爱”与“恶”、“义”与“利”、“学”与“思”、“贤”与“不贤”、“苦”与“乐”等进行辨析,使学生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事物的反面,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思维训练长期下去无疑能使学生思维更流畅、更灵活,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倡独立思维
  孔子提倡的启发教学原则也蕴涵有重视学习者独立思维的含义。他在教学中创造性地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愤”的意思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的意思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14] “愤”和 “悱”是学习者积极进行独立思维的表现,也是教师进行启发教学的前提:“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15]注意培养独立思维,应该是孔子创新学习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孔子经常勉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在老师或其他权威面前也不必谦让,所谓“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体现出一种重视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相反,他特别反对那些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如弟子颜回虽被孔子称为“好学”(《雍也》),但他不善于独立思维,对孔子的话言听计从,因而受到孔子的委婉批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综上所述,孔子的学习思想作为变革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征,对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教育目标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发掘孔子创新学习思想的深刻内涵,批判地汲取其合理的内核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可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深厚的历史资源。
  
  参考文献:
  [1][3][8][9][11][13][15][1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93、94、95、57、111、95、95页。
  [2]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4页。
  [4][5][6][7]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19、419、419、419页。
  [10]燕国材:《孔子的心理学思想》,《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1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