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
《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
再论曹操形象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
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
“英雄”与“奸雄”——…
版本不同 实质未变——…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
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
汉代的儒宗
最新热门    
 
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

时间:2009-8-8 16:53:45  来源:不详
向。比如《秋胡行》引用《韩非子•十过》中师旷清角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德行很高。《气出唱》三首、《精列》、《陌上桑》、《秋胡行》,有人称其为发游仙诗之开端。且不论它们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仙诗,但其中有很浓的道教色彩。曹操在描述昆仑、西王母等仙家幻境,向往长寿的同时,他真正的希望是能在有生之年做出大一统的事情,即实现他的儒家理想。
  除了诗歌之外,曹操还留下了大量的书、表、令、疏等文章。就这些文章本身来讲,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儒学特征,这既有他对原有儒学的继承,也有他的改造。第一,不可摆脱的宗经情结。他大量引用或者化用儒家经典中的句子或者典故。引用的范围大致与诗歌中引用的一致。引用得最多的几部是《左传》、《论语》和《诗经》,同时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其中也有引用今文经典的地方,如在《报蒯越书》中引用了《公羊传》。但和古文经典引用的情况相比,无论是深度还是次数都要少很多。不过,曹操不是把儒家圣人的每句话都当作真理,比如他在《决议田畴让官教》中就嘲笑过孔子:“昔夷、齐弃爵而讥武王,可谓愚暗,孔子犹以为‘求仁得仁’。”相比较而言,他对周公的态度就比较恭敬,如果从他的学派倾向出发去看,这种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第二,文章采用“法先王”构思,言语追及尧舜、周公,这正是儒家标榜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模式。同时,他也多追述管仲齐桓,而管仲的“仁”正是曹操新儒学中要义,这正体现了他在继承基础上有所选择的特点。第三,对“为表三让”的认识。《文心雕龙•章表》中讲:“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建安元年,曹操上书让封,何止让了三次。他在上书让增封中也讲:“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他是承袭旧制才如此,但是后来认为这是虚礼,没有再执行的必要。他反感儒学中迂阔的礼节,可见他的人生哲学是务实的儒学。 

  三、曹操儒学思想的形成
  
  曹操儒学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影响。汉末直至魏晋时代,佛学与玄学进入思想领域,使迂腐的以经学神学为特征的儒学的独尊地位一度动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末至曹魏这段时期,人们还是有意识地奉儒家思想为正宗的。在统治领域,汉初的律法就出现了儒法合流的现象,在东汉中后期达到了极盛,发展到魏晋时代,出现了系统化的儒家化成文法典。曹魏时代甚至规定,司法中“但得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6]523。因为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家,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在学术领域中郑玄的成就是最受重视的。确实在魏晋时,治经学的人比汉代时候要少,但是还是有不小成绩的。在今存《十三经注疏》中,除了汉代学者的七部经注、晋朝的三部经注、唐代学者的一部经注外,其余两部均为曹魏时学者所作。如王弼的《易注》、何晏的《论语集解》都颇负盛名,在经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东汉永平以后,以谶纬为特征的今文经学已逐步为古文经学所取代,曹操等人就是处在古文经学比较发达的氛围中。这一点也可以从他身边许多儒学人才所熟悉经典的情况看出。他们的学派倾向也多是古文经学。王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贾逵、乐详及李典最好《春秋左传》,其中乐详还撰写了《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而且李典不乐兵事,从师读《春秋左氏传》。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亦诵读《诗》、《论》。袁涣之子,《为易》、《周官》、《诗》传,及论《五经》滞义,圣人之微言,以传于世。邴原诵《孝经》、《论语》,并以《礼》、《乐》、《诗》、《书》授徒。当时最有名的是郑玄,学该古今,儒生之所以集。他通《京氏易》、《公羊春秋》,又从东郡张恭祖学《周官》、《礼记》、《左传》、《韩诗》、《古文尚书》,后事马融,他的学生有郗虑、王基、崔琰、乐安、国渊、任嘏等。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环境影响下,曹操不可能不受影响。
  (2) 个人因素。就曹操本身来讲,其祖父曹腾,“素以仁厚称”,“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选其中”。而他又是“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他所推荐的人都有儒学背景,有的还是以精通某种儒家经典闻名。曹操的父亲嵩“质性敦慎,所在忠孝”[1]1。他们所拥有的这些特点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可见,曹操的家庭环境是有儒学氛围的,而他自小也受到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并以此作为进身之阶梯。他经历了东汉末桓帝、窦太后、灵帝、献帝四个执政者,政治活动主要是集中在灵帝和献帝时期。这两个时期,统治者还是有意识地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建宁元年,帝下令推举有道之士。“熹平四年,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礼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5]1133曹操是熹平三年的时候,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作为一个初入政坛的新人,朝廷环境对他是有很大影响的。熹平六年,市贾民为宣陵孝子者数十人,皆除太子舍人。光和三年,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粱》各一人,悉除议郎。曹操因为能明古学而被任为议郎。在这样的环境下,再有曹操这样的进身方式,可见曹操与儒学是脱不了干系的。
  到了献帝时,国家的形势更加纷乱了,初平四年时,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罢之。由此看来当时天下还有许多醉心于儒学的儒生,且不乏结童入学、白首空归的人。曹操作为一个有统一野心的人,不会忽视儒学在社会上的存在及影响,对他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加以适当的利用。于是,就出现了有人评价操有“十胜”,或者“四胜” [1]234,这些都是赞扬他能法术权谋与儒家仁义并举。其实,与曹操同时代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儒学的影子。如刘表的“荆州学派”,《后汉书》中记载建安三年之后,刘表在治理荆州时“……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 [5]1380。建安八年时,袁谭遭袁尚的攻打,欲求救于曹操,刘表以书谏谭,“君子违难不适仇国,交绝不出恶声。况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诫,遗同盟之耻哉!若冀州有不弟之傲,仁君当降志辱身,以济事为务,事定之后,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 [4]2049他用儒家的伦理法兼中庸之道对袁谭分析此举的利弊得失,他是期望能以他所理解的儒学的精神面貌回应现实社会的挑战。对于“繁礼多仪”的袁绍,司马光的评价是较高的,“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述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4]2173。而董卓,是天下所讨的叛贼,却也畏于名义制定了一些政策,“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尽管董卓的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更相诬引,冤死者数以千数,百姓嚣嚣,道路以目” [4]1921,引起天下的大恐怖。但是足以证明汉魏时期儒学思想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的,有些人是按儒学的逻辑为人处事的,而有些人虽不尊儒学的,但也要碍于世风做出点样子。他们都不能像曹操一样真正做到思想上的自由和通脱。曹操实实在在地在儒学治世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使之直接而又明确地成为他的一种战略,来为他的最终目标服务。
  (3) 曹操集团中的儒学人才。曹操曾多次下求贤令,明确讲要“唯才是举”。有人认为,这是对汉代以来一直奉行的以儒家一套标准来选拔人才制度的打击。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此类命令颁布以后,曹操身边的儒者并未因此失去信任,所以这只是起了增加人才来源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儒学的一种革新。比如建安十五年春时曹操下的《求贤令》,人们往往注意了他求贤令的内容,而忽视了该令产生的背景。在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丞相掾和洽言于曹操曰:“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4]2099正是听取这样的意见才下了求贤令,因为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形式主义之风就会愈演愈烈,人人为虚名所累而不能本其实,那么这个国家是很危险的。曹操所做的正是舍弃浮华而追求古教大义,打击拘于“小廉”、“小行”的伪儒学。在此战乱纷纷的非常时期,出此权宜之策是不得已却又是必要的。对人才的看法,曹操有句精辟的话,即“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1]18,这里“道”应该就是对不同的人才运用不同方法的意思。
  从曹操身边的谋士贤臣良将来看,与儒学相关的人才占相当大的部分,而且他们的建议和措施对曹操、对当时社会都有重大影响。杨俊,被太祖荐为茂才,迁南阳太守后,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赞。王象,在魏有天下后,京师归美,称为儒宗。[1]488袁涣是在吕布失败之后归附曹操的,他是举动必有礼。他曾讲“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太祖深纳之,又在魏国初建时,言于太祖,“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 [1]249,太祖从其言。国渊,师事郑玄,每于公朝议论,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1]253崔琰也是对曹操敢于直言相向的,曾就郑玄受学。何夔,少年时以孝友称。荀彧中平六年举孝廉,是曹操的得力谋士。毛玠年少为县吏时,即以清公称,在与崔琰并典选举人才时,“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不得进”,由是天下以“廉节”自励。[1]281田畴,在率领族人避乱世时,“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颇有远名,成为各路人马争取的对象,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归附曹操。[1]255建安十三年,曹操征刘表,荆州一大批儒学人才都跟随了他。“荆州学派”是建安三年之后,刘表在治理荆州时“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这里成了儒学集中发展的一个区域。曹操对此胜利,高兴的是获得了人才,“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1]162。
  综上所述,时代的因素、自身的经历及身边人才的思想取向,对曹操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对儒学根本没有持反对的态度,只是他的儒学已不是原始儒学的那套,为了在乱世中完成霸业,他随着时机的不同而对此加以改造和取舍。与此同时,他的诗文写作,特别是诗歌的创作,也许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活动,受外界因素的制约相对稳定,所以表现出来的儒学精神比他社会行为中蕴涵的儒家成分更要纯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曹操驳杂的思想中,儒学占有了相当重的分量。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 曹操(撰),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注).曹操集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 ,1956.
  [5] 范晔.后汉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6] 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晋书•刑法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7]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1.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