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
庄子之《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
最新热门    
 
《逍遥游》奥义

时间:2009-8-8 16:55:26  来源:不详

  《逍遥游》不仅是《庄子》“内七篇”首篇,而且是重要性首屈一指的庄学“自由论”。旧庄学不重视“文学性强”的《逍遥游》,只重视“哲理性强”的《齐物论》,结果既无法读通《齐物论》,也无法读通整部《庄子》。

    《逍遥游》共三章,首章十二节以鲲鹏、蜩鸠、尺等几则动物寓言阐明庄学义理,并把庄学义理抽象应用于人类社会,最后结以庄学至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个中究竟,可参阅笔者在《书屋》发表的有关“庄学”文章。次章则以四则人物寓言,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社会群体。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实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第十三节:“古代”的“尧让”寓言,阐明“至治不治”。奥义藏于尧言“天下治”、许言“不治”及尧、许重言之“尸”。

    由于夭阏(坠落、停滞之意)大知津津乐道“尧舜禅让”传说,因此次章之始,就是针锋相对的解构性寓言“尧让许由”。

    “日月”、“时雨”阐明至知至人领悟“造化”真道,“爝火”、“浸灌”揭示夭阏大知倡导“文化”伪道。

    让唐尧自言面对至人许由“自视缺然”,是讽刺夭阏大知:奉尧舜为圣治明君的你们,为何竟无“自视缺然”之感?

    许言是对“至境”三句的变文演绎:不窃“君”名,不居“治”功,不充“己”欲。“予无所用天下为”,揭露了君主与夭阏大知的用天下以自为。

    尧言“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许言“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连接关钮是“尸”字。古人祭神,而神不可见,遂以活人象征性假借被祭之神,谓之“尸”。庄子暗示,造化大匠才是“真宰真君”,俗世君主实为“假宰假君”。

    许言的字面显义是:“庖人”喻尧,“尸祝”喻己,表示至人不愿越俎代庖。许言的庄学奥义则是:“庖人”喻道,“尸祝”喻君,告诫俗世君主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造化治世,如同不治;庖丁解牛,如同不解。“不越俎代庖”,是对老聃名言“不代大匠(道)斫”的阐发。

    次章之始,庄子就锋芒直指夭阏大知鼓吹的圣治明君尧舜,追溯君主专制缘起,批判把民众“整治”得服服帖帖的“天下大治”(大境),阐明庄学政见“至治不治”(至境)。尽管严酷的专制语境迫使庄子支离其言,但在恍兮惚兮的迷彩之下,庄子其实不迂不曲,非常直接。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连叔曰:“其言谓何哉?”

    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汝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祈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纷纷然以物为事?”

    第十四节:“近代”的“藐姑射神人”寓言,即“至知”寓言。奥义藏于“尘垢秕糠,陶铸尧舜”。

    这是内、中、外三层的东方魔盒式寓言,每层均有寓意,绝非故弄玄虚。

    内层是“藐姑射神人”寓言。直到本节,“至知”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又是“志怪”,又不直言“至人”而变文为“神人”——直到《齐物论》才点明“至人神矣”。至人的品格可用八字概括:无待无蔽,逍遥无为。

    中层是“接舆狂言”寓言。佯狂(装疯)抗议专制暴政的楚人接舆,与孔子同处春秋末年。关于接舆的唯一史实是面斥孔子之非(《论语·微子》),因此庄子借接舆之口讲述“至知”寓言意在暗示:战国时代的专制加剧,与大知孔子开创的儒学有莫大渊源——这一主旨贯穿“内七篇”。

    外层是“肩吾问连叔”寓言。肩吾像芸芸小知那样,一方面盲从夭阏大知的“炎炎大言”,另一方面又鹦鹉学舌地仿效夭阏大知,把至人至言判为“狂”言(疯话),不予置信。连叔则痛斥其“知有聋盲”,并用重言“以物为事”、“以天下为事”否定了专制君主和夭阏大知;“其(至人)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阐明:不治天下的至知至人之尘垢秕糠,就足以陶塑铸造整治天下的俗君尧舜。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第十五节:“当代”的“章甫”寓言,即母邦寓言。奥义藏于“宋”。

    落实到“当代”的第一则寓言,就矛头直指母邦宋国。庄子痛斥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正是残暴统治宋国长达五十二年、与庄子毕生共始终的宋国史唯一之王——宋康王。“内七篇”之所以支离其言、隐晦其旨,正是为了避免宋康王诛杀其身、剿灭其书。而“章甫”寓言则是“内七篇”主旨奥藏最深之处,也是旧庄学最感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之处。

    其实“章甫”寓言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极其紧密:已被尧舜之类俗世君主整治得脱离天赋自由的宋人,不得不戴扭曲天性、符合“礼教”的束发冠;尚未被尧舜之类俗世君主整治得脱离天赋自由的越人,根本不需要扭曲天性、符合“礼教”的束发冠。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

    第十六节:“古代”的“尧治”寓言,阐明“大治”之弊。奥义藏于“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

    庄子的批判矛头直指母邦又不限母邦,而是针对一切君主专制,因此第四则寓言再次回到专制源头尧舜,阐明“大治”之弊,对君主专制提出终极指控:即便是实行所谓“仁政”的圣治明君尧舜,也把民众整治得脱离了天赋自由,成了离开君主就无所适从的奴隶。因此一旦唐尧离开尧都汾阳,前往藐姑射岛拜见至人,已被“成功治理”的汾阳民众,就六神无主得如同天塌了。

    倚待庙堂的儒生郭象难以容忍庄子对君主专制的终极指控,做了两处手脚:

    一、故意将“汾水之阳”误属上读,把“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妄断为“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于是下句主语“汾水之阳(的民众)”,被移花接木地用于说明“藐姑射之山”的地理位置。

    二、上句故意妄断,导致了下句“(尧)窅然丧其天”不通,就在“天”之后,又妄增“下”字。于是“汾水之阳(的民众)窅然丧其天焉”,变成了“(尧)窅然丧其天下焉”。

    郭象捣鬼的铁证是:“藐姑射之山”不在“汾水之阳”,而在燕齐之东的海外。

    《山海经·东山经》有“北姑射山”、“南姑射山”,《海内东经》有“列姑射”:“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国在海中。”称“岛”为“山”,是古人惯例,如“蓬莱仙山”,因此“姑射山”实为姑射岛,“列姑射”实为姑射列岛,“藐姑射之山”实为远离姑射列岛的海岛。内陆的“汾水之阳”,怎能说明外海的“藐姑射”之地理位置?

    “藐姑射之山”的确切方位是“南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的大鹏(大知)尚未抵达“南溟”,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神人”(至知)则已跨海越洋抵达“南溟”。

    被庄子贬斥的尧舜,经郭象妄断、增字、曲注后,成了被庄子褒扬的至人,与上文“其(至人)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无法兼容。整部《庄子》中,凡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批判儒家祖师孔子以及儒家圣君尧舜之处,郭象一律加以系统篡改和系统曲解。这仅仅是首例。

    继次章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社会群体,阐明“至治不治”的社会哲学之后;末章再把庄学义理具体应用于人类个体,阐明“至用无用”的个体哲学。

    末章两则寓言的主角都是庄子、惠施。宋人惠施游仕异邦,长期担任魏相,辅佐一代霸主魏惠王;“宋(康)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宋人庄子终生不仕,峻拒楚威王聘相,私诋宋康王“猛过骊龙”,面斥魏惠王与惠施为“昏上乱相”,被司马迁誉为“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二人身份、立场尖锐对立,两则寓言都紧扣专制主题——尽管依然极其隐晦。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摅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廓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第十七节:“大瓠”寓言,阐明“江湖”立场。奥义藏于“拙于用大”。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