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三国演义》中的五行团…
让你了解的风水小知识《…
谁动了《三字经》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
郭店《老子乙》的“日损…
老莱子其人其德——从郭…
老子的“德”与无为——…
老子的“道”与混沌——…
老子其人其书——从郭店…
最新热门    
 
毛本《三国》研究述评

时间:2009-8-8 16:56:26  来源:不详
、毛宗岗的生平及文学活动》是一篇比较全面介绍毛氏父子生平及其文学活动的文章,但在具体问题上并没有突破。看来要想对毛氏父子的生平有更详细的了解,只能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了。1980年代后期,陈翔华发现了毛宗岗的一篇佚文———《雉园公戊辰硃卷并遗嘱手迹合装册题跋》。他将此结合原有资料,写成了《毛宗岗的生平与〈三国志演义〉毛评本的金圣叹序问题》。陈翔华据“毛氏在跋中说,‘岁辛卯’其父毛纶受聘到蒋灿家坐馆,‘于是予从先君子后,常得谒先生’,而‘时予方弱冠耳’”,考证出毛宗岗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卒于康熙四十八年春后或次年(1710)。并且,陈翔华就现有的资料,作了一个《毛宗岗年表简编(初稿)》。此年表反映了毛宗岗生平与交游的大致情况。
  
 

 2.金序的真伪
 
  金圣叹《第一才子书序》的真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正如黄霖所说:“不但牵涉到毛氏父子,而且关系到金人瑞的评价”。所以上述文章,大都作了考辨,一致认为这篇序文不是金圣叹所作。综合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未有文献资料提及金氏许《三国》为第一才子书事;第二,此序题于“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而此时金圣叹所在的苏州还未属清朝;第三,据廖燕《金圣叹先生传》,金圣叹系“鼎革后更名人瑞”,所以“金人瑞圣叹氏题”的署名也露出了作伪的马脚;第四,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是在康熙初期,金圣叹在20年前怎么会看到呢?第五,就思想观点而言,这篇序言也与金氏的一贯见解不合;第六,金氏所定才子书的选目与次序,自有精严的整体设想,如果以《三国》取代《庄子》,显然与他的设想不符。由此可见,这篇序言乃伪托之作。
 
  至于伪托者是谁?却意见不一。陈洪认为“似乎非毛宗岗莫属了”。黄霖纠正了自己以前的看法,“伪托者恐怕也不是如我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中所说的‘当为毛宗岗’,而当为后来的一般书商或杭永年之流”。陈翔华则直指“毛作说纯系揣想而无实据”,并从现存最早的毛评本———醉畊堂本去探索此序的作者问题。醉畊堂本的书名不作“第一才子书”而作“四大奇书第一种”,题名无“圣叹外书”字样而作“声山别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卷首有一篇署名为“李渔笠翁氏”的序。陈翔华把伪金序与之细细比照和分析,发现伪金序是在李渔序基础上修改而来的。至于“第一才子书”书名的出现,是因为毛宗岗在《读法》中已提出:“吾谓才子书之目,宜以《三国演义》为第一”。后来,刻书家们乃将李渔评本上的“第一才子书”之书名移植于毛评本。
 
  3.毛本的版本源流
 
  毛本《凡例》中声称该本是依“古本”而修订“俗本”的版本。关于“古本”,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的存在,并且在当时“自云得古本而改”是批评家惯用的伎俩,所以“古本”子虚乌有,不可信赖。至于“俗本”是有的,据《凡例》第六条:“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披阅,而究竟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可知所谓“俗本”乃是“李卓吾评本”,也就是毛本的底本。自胡适以来,学者大都持这种看法。但是,“李卓吾评本”有多种,究竟哪个版本是祖本呢?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一文中认为是明建阳吴观明刻本。日本学者中川谕经过严密的考证也认为现存版本中吴观明本的可能性最大,他说:“虽然一时尚不能断定吴观明本就是凡例中所说的‘俗本’,但是它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即使并非吴观明本,恐怕也是和吴观明本具有同样体裁、内容的版本。”黄霖虽肯定毛本以吴刻贽本为底本,但他同时强调毛本吸取了志传系统所谓“古本”的若干内容。张颖、陈速《有关〈三国志演义〉成书年代和版本演变问题的几点异议》却认为毛宗岗伪托“古本”是讹传多年的“冤案”,《三国志传》本就是毛本所依之真正“古本”。这一说法,很少有人赞同。
 
  既然吴观明本是毛本的底本,那么吴观明本又由哪个版本发展而来的呢?以吴观明为代表的李卓吾评本比嘉靖壬午本多出了一些内容:第一,增补了情节;第二,出现了关索的故事;第三,插入了周静轩诗。这些内容在先于李卓吾评本的某些明代刊本已有出现,如万历十五年的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若仔细比较,吴观明本与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很相近。因而,有人断定是周曰校本,如王长友、黄霖等。中川谕则认为夏振宇本出于周曰校本之后,吴观明本是经周曰校本、夏振宇本而成立的。上田望也认为可能是夏振宇本,他说:“据我看,李卓吾批评本和VI群的毛宗岗本恐怕都由夏振宇本或与夏振宇本相同的我们尚未知的另外的版本发展而来的。”
 
  那么,周曰校本或夏振宇本再往前推,即为嘉靖壬午本吗?中川谕并不这样认为,“即是要追溯毛宗岗的祖本,必然追不到嘉靖本上去”。嘉靖本中不仅没有关索的故事,而且还少另外十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嘉靖本某些脱落的被认为更古的文章,却在周曰校本上出现了。这就说明周曰校本之前应该还有一个本子。所以,至今尚不能确定毛本的祖本,或者说哪个版本更接近罗贯中的原作。
 
  4.毛本的“评”
 
  毛氏的评点是毛本中最富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毛本研究的重点。小说评点中的理论思想如散金碎玉,缺乏系统性,这就需要研究者披沙拣金,作一番挖掘整理的工作,研究毛氏的评点亦是如此。
 
  叶朗的《中国小说美学》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古代小说评点的专著。该书的第四章,对毛宗岗关于历史小说、典型人物的看法,塑造典型人物与叙事方法的总结以及叙事方法根据的提出,作了梳理和理论性的阐发。虽然叶文有深入不足、论断简单之嫌,但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煞。更显意义的是,叶朗关于毛评的评价引发了一批与之商榷的文章,这有利于深化对毛氏评改思想的认识。
 
  叶朗对毛宗岗的指责非常严厉。他说,“毛宗岗把历史小说对历史事件的依赖性强调到了‘题材决定论’的地步,是不符合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律的”,“毛宗岗把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混为一谈,这在理论上是一种倒退”,“毛宗岗就是主张从抽象的道德概念出发来写人的”。最后他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性评价:“毛宗岗对历史小说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历史学家的眼光,而不是艺术家的眼光,因而他对小说艺术往往缺乏真正的审美的感受和理解。”叶朗之所以对毛氏持这种偏见,原因是他忽视了两点:一、不同于金评《水浒》,毛氏的评点对象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小说自有其区别于一般小说的特性;二、毛氏的小说理论思想不仅体现于《三国志读法》,也包涵在他具体的评改之中。它是复杂的,甚至是有矛盾的,应该全面地加以认识。基于这两方面,许多研究者反驳了叶朗的观点,肯定毛宗岗对历史小说理论的提出和建立作出的独特贡献。代表性的文章有蒋松源的《浅议毛宗岗的小说创作观》、黄中模的《为贬毛宗岗的文艺思想鸣不平———〈三国演义〉毛批“保守”与“倒退”辨》、杜贵晨的《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兼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真正形成》等。除了上述文章,其它关于毛评的文章则力图从各自的角度揭示毛评的诸多特点。如滕云的《论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批评》认为毛评“从总体看,不是纯文学批评,而是一种历史—文学批评或社会—文学批评”;周书文的《毛宗岗论〈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塑造的辨证精神》充分肯定了毛氏“评论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辩证精神的阐发”;霍雨佳的《毛宗岗小说美学的辨证观点》,又从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两方面阐明了毛宗岗小说美学中鲜明的辩证观;周书文的《毛宗岗论审美情趣的艺术处理》,则指出了毛评非常重视读者的欣赏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特点。在毛氏丰富的小说理论思想中,最具光彩的无疑是它的情节结构理论,诚如陈周昌所说:“如果说金批《水浒传》在艺术上的贡献是对人物形象的精辟分析,毛批《三国演义》则是对长篇结构的独到见解。”因此,许多研究者把其情节结构的理论思想作为探讨的重点。其中不乏专门的论述,比如张虹的《从〈三国演义〉的评点看毛宗岗小说结构美学思想》、周伟民的《毛宗岗论〈三国演义〉的结构和情节》、宋凤娣的《〈三国演义〉毛评的情节结构论》等。
 
  作为小说理论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氏必然也成为小说理论史著作评述的对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出现的古代小说理论史著作无一不论及毛氏的小说理论。若专题论文往往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深入探讨,关于古代小说理论史的著作则是力求全面地勾勒和描述小说理论家的理论思想,评定其在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其中,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对毛氏小说理论的叙述清晰明了,凸现了毛氏在古代小说理论发展中的特点。他以毛氏对金圣叹的“继承与创新”来总结其小说理论,他说:“毛批之于金批,继承处主要在形式及具体技巧、文法的见解上,背离处主要在基本的文学观念。就具体的小说技巧而言,毛氏所论有因有革。”黄霖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一书中,关于毛氏父子评改的叙述客观公允。他从演义论、虚实论、人物论、结构论四个方面概括了毛氏的小说理论思想,不仅指出了毛氏理论思想具有片面性,艺术分析缺乏独创性,而且肯定了“他们的评改,为丰富历史小说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评点的形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容纳了评点者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因而研究者并不局限于毛氏的小说理论,对毛氏其它的观念思想也有所挖掘,比如毛评中的军事美学思想、历史观、天命观、妇女婚姻观、文人文化观等。这种研究倾向体现了对毛评研究的一种拓展。
 
  5.毛本的“改”
 
  自《三国演义》成书以来,修改一直在继续。其中,毛本改动最大,并成为了《三国演义》的定本。如何看待毛氏父子修改《三国》的工作,是毛本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郑振铎持一种观点:嘉靖本以后的诸本,与嘉靖本相比,仅在面貌上有所变化而已,内容实在一无差别;至清代以毛宗岗为始,才开始大加修改。受这一见解的影响,研究者常通过考较嘉靖本与毛本之不同,认识毛氏的修订。
 
  比之于嘉靖本,毛本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强化;一是艺术上的精雕细刻。关于前者的评价,贬多于褒;至于后者,则是褒多于贬。
 
  刘敬圻在《〈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本校读札记》一文中认为:“毛氏把《三国演义》雕饰成了精致的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功大于过;然而,经毛氏修订后,这部书固有的封建正统思想愈加浓重而显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则又过大于功。”她的观点代表了主流的看法。比如陈周昌就说,毛宗岗评改之所得在整顿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分析其结构特点,而将小说中体现得并不明显的“正统”观以取代作者的创作思想“忠义”说,则是其评改之所失(同上文)。陈辽也认为,毛本在思想的进步性上不及罗本,而它之所以能取代罗本,关键在艺术上高于罗本。可见,虽然大多数学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