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抱利器而无所施——试论…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
最新热门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

时间:2009-8-8 16:57:23  来源:不详
《陈十四夫人》这部神话,主要情节讲的是正直、善良、机智、义勇的陈十四和罪恶累累的南蛇之间的复杂、惊险的斗争。
为了揭开这个神话的根源,开头想翻一下古代人类与蛇的帐本。

《陈十四夫人》这个神话的影子似乎源于太古之世。
这个神话源于闽北。"闽本人种名,非地名--《说文》:‘闽,东越蛇种也。‘"人种出自蛇,近乎荒诞怪论,不足为信,其实这里说的"蛇种"是指远古人类以蛇作为图腾来标志自己的部落而言。
"南方卑湿"。气温很适宜蛇类繁衍。远古之世。这一丘陵山地的原始森林里。由于原始人与大蛇巧妙周旋或英勇搏斗。从而产生了不少人与蛇类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神话。这似乎是《陈十四夫人》的最初由来。
关于崇拜蛇图腾的传说,"即使在文明社会里,也往往会看出许多的‘蛮性‘的遗留来的。"①直到近代"福建某些地区;还有奉祀蛇王的土俗。"②浙南农村里,有些老太婆见到屋边的蛇。不敢惊扰它。反而恭恭敬敬地燃香焚烛。烧纸马。嘴里念念有词将其送走;可笑的是这一带农村,每逢天灾人祸时。住房周围发现蛇。老人们往往认为是蛇妖在作崇;如果某处深山洞穴里发现蛇类。有些人总会联想起蛇精来。
无独有偶是这些事例都是屡见于浙闽两省交界处,与陈十四除蛇的地域环境都相符合。
然而神话涉及蛇与蛇斗争的故事。不仅仅是闽越一地。在大荒之世。比比皆是。后世儒家虽将不少神话改作正史。但仍可在儒家著作的字里行间透出其片段。如《孟子》里就记载着"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③可见那时。洪水泛滥。毒蛇纵横。原始人处境够险恶的了。在我国古籍《山海经》里。涉及人蛇之争的神话也不在少数。如"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析。"④据说这种蛇长达百来丈。更有甚者。如"于毋逢之山。是有火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⑤还有更大的是:"巴蛇吞象。三岁出其骨?quot;⑥象这种巨蛇。有的动则驱云降旱。伏则摄人啖尸。即使侥幸不被吞掉。也会干竭身亡。有的尽至潜伏湖底。动则掀风腾浪。吞下巨象。三年才慢慢吐出骨来。象这样的巨蛇。盘踞大地。对生产力低下的原始人说来,当然只有对其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不得不将它作为超自然的神灵来顶礼膜拜,祈求蛇神消灾降福。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后世也不少见,如秦惠王时"金牛岭的大蛇挡道伤害生灵";⑦"汉灵帝建宁二年四月望,帝御温德殿。梁上飞下大青蛇,帝惊倒";⑧东越国将乐县山洞中的大蛇。装神托梦。强索童男童女;⑨梁武帝时毒蛇化皇后;唐朝传奇《白蛇传》里的蛇精,还有不少传说里涉及"蛇郎"等等。
事物是相对的。据说秦桧府里也有好人,蛇类里也不乏好的。有些地方还有养家蛇捉老鼠的习俗;巴西人家里普遍养着大蟒蛇当保姆。照料小孩;⑩神话《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化人与许仙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尽管蛇类怎样善良多情,而"一床锦被难遮丑"古往今来。蛇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谈虎色变,不寒而栗。如"许仙惊蛇","杯弓蛇影"。就是前者见形丧生。后者疑影成病;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蛇不死变蛇精"。"肓眼蝮蛇咬死人";骂人心怀为"豺狼成性,蛇蝎其心"、"南蛇精";闻到恶臭称"烂蛇臭";被恶人缠着叫"烂蛇缠"等等。不胜枚举。从上面所举事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蛇的印象是怕得要命 ,恨之入骨。
"强中还有强中手,辣蓼还有辣蓼虫",蛇虽恶毒可怕,然而原始人通过了大胆的幻想,创造了反抗恶势力的英雄羿,他雄风勃勃,在洞庭湖射杀"巴蛇",为民除了大害。据说后来人们把巨蟒的骨捞起来,竟堆成一座山陵,名为巴陵;(11)还有夸父威胁群邪,两耳挂着缩颈伸舌的黄蛇,两手握着蠢蠢欲动的黄蛇。大有视蛇如黄鳝,蚯蚓耳;(12)秦惠王时,有五丁送五个美女进蜀。路遇巨蟒进洞。五丁为民除害,奋勇拔尾,蛇虽拉出而大山崩倒。五丁为民献出了生命(13)。 
可见尽管蛇多么狠毒厉害,然而终究还是人制伏了蛇。
神话是最富于教育意义的,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那种顶天立地,驱邪扶正的雄风壮举,古往今来,都在潜移默化地鼓舞着一代代的人们。
这些神威赫赫的伏蛇英雄,是否可说是陈十四斗蛇的影子呢?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就产生了两幅鲜明的阶级对立的长轴画面。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的画面面;一同是表现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另一幅是表现被统治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的饥寒交迫,惨绝人寰的图象,广大的被压迫者在那种暗无天日。孽海无边的社会里,他们是多么希望有大智大勇理想的"反抗的神再现,象羿、夸父、刑天一样的神的再生,站在自已的一面,用他们的"神力"。为战天斗地,为人民兴冤雪仇,伸张正义,因之春秋秦汉以后。就陆续出现了不少类似除蛇的神话,如孙叔敖杀两头蛇(14)。刘邦芒砀山斩蛇等等。其中较有名的数东晋干宝撰的《搜神记》中的"李寄斩蛇"的神话。据史书记载,这段时间早有了口头文学。"多半是有说有唱的。面且往往以唱为主。"(15)三国时曹植在邯郸淳面前,背诵"俳优小说"(16)。在离汉末仅几十年的干宝在《李寄》一文末尾写道:"歌谣至今存焉。"(17)至今与过去相对。有"过去"才有"至今",不言而喻。《李寄》这则神话,早在东晋以前,民间就以歌谣的形式在广泛传播了,钟老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一文中指出:"……在封建社会里,一方面广大的人民群众自然要从过去传统的神话、传说里去接受英雄的感受,英雄的感发……并借以丰富自已的文化知识"(18),由于晋世处于"五胡乱华"之际。内忧外患,导致"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龙争虎斗"的动荡局面,国家多难,民不聊生,民间是多么希望有救民于火炕的英雄出现啊!大约基于这一原因,这则优美悲壮,感人肺腑的歌谣,触发了酷喜搜神的干宝的"感时怀古"之情;于是他就如获至宝似地把《李寄》这首英雄的歌谣,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改写收进《搜神记》里去。深刻地嘲笑了那班"位极人臣,名列朝堂"的所谓王公大臣,还不如一个两袖侠风的布衣少女。
"晋的南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动之一。也是文学史上最大的变动之一。"(19)其变动原因,是由于朝政腐败,导致"五胡乱华"造成不少"衣冠之士"避乱南迁。也就在这个动乱时期,有可能使"李寄"这个神话随着"南迁"人群。传入闽越。在浙、闽边界流传开来。
这则动人心魄的神话,古往今来一直鼓舞着人们的除暴扶正的斗志。后世的《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书。都汇集着这则感心的故事,近代还有人将其改编成童话《童女箭》,(20)传之于世。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神话的形成。都有其曲折复杂的社会根源。《李寄》这个神话故事,就是《陈十四夫人》的雏形。

口头文学的变动性是很大的。例如《孟姜女》,最早记载见于《春秋左氏传》,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齐候出兵攻打莒国,将军杞梁战死。杞梁妻"拒绝郊吊"。就这么三言两语的记载。可在民间经不断加工改编,演绎成篇,历朝变动很大,隋唐之前,变为孟仲姿(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连故事的人物姓名,事件皆面目全非了。神话《白蛇传》出是如此。从故事的萌芽至成型。都起了较大的变化。《陈十四夫人》也不例外,从东晋干宝撰《搜神记》年,历经南北朝至唐末宋初。先后数百年。这个神话经民间不断的移花接术。整枝添叶,故事更趋丰满完整,惊奇曲折,悲壮憾人,故事情节起了大突变,主题也更深了。由《李寄》故事的一条蛇,演变成雌雄两南蛇,李寄也被易名为陈十四,关于李寄的易名,其间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自"始皇名政,秦避其讳,改正月为"征月"后(21),历朝统治者,都 纷纷仿效"避讳"。如唐宪宗元和时"韦绶罢侍读。绶好谐戏,兼通‘人‘间小说"。(22)因唐太宗名李世民,故文中的"民"字给改成"人"字。可见统治者对"避讳"的讲究了。据说唐末一个皇帝登基时。一天一个老汉正在讲李寄除蛇的故事,他讲?quot;李寄又名李十四……"刚说到这里,恰被路过的衙役听到。便大喊一声道:"该死狗头,胆敢冒犯当今万岁龙讳!"说着就要捆绑他见官法办。老汉机灵,连忙一面赔罪,一面向衙役贿银,一场风波才告平息。衙役走后,老汉怒火火地道:"当今的姓不好讲,那么陈旧的总好讲,我就让李寄姓陈后主的陈吧!"打这后,人们就叫李寄为陈十四。
通过这个传说。我们可以看到那班深居龙楼凤阁,锦衣玉食的唐王朝的主子们的统治之网,笼罩得是多么阴森恐怖啊!爪牙遍天下。他们可以胡作非为,找机寻隙,鱼肉百姓。这使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卖炭翁?quot;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的悲惨画面。然而劳动人民,绝非封建王朝的淫威所能屈服。衙役一走。那个老汉灵机一动,来个移花接木,将"陈"代"李",不是照样动听地讲他的故事吗?唐王朝高压统治造成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血泪史,不是比"南蛇"更阴险毒辣,更残酷暴戾吗?面对严酷的现实,广大的被压迫者,当然要伸冤雪仇,然而手无寸铁。人们要扬眉吐气,只有借助神话中的陈十四,借古讽今,敲壁震柱来鞭挞、嘲笑,痛击这伙统治者的"南蛇精",以发泄内心的无限悲愤。也就在这个鸣不平的漫长过程中,被压迫的苦难者,怀着"倾尽五湖四海水,洗刷畴昔血泪仇"的激情。用汗水,用血泪,用生命塑造了年轻有为,敢于斗天,战地、闯海,大灭神权的少年巾帼英雄陈十四。这个神话,就在这段时间被加工得更加曲折、丰满,悲壮动人了,使它具有较高的民主性,从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政治提出强烈的抗议和控诉。
陈十四是什么朝代人众说纷纭。《三教源流》、《福建通志》、《铸鼎余闻》等说她生于唐大历元年或二年,吴任臣的《十国春秋》说她是五代闽的人。
至今青田民间还流传着《十字山歌》(23):
一字一横一朵云,
唐朝出个陈夫人,
夫人庐山传妙法,
遍行天下救万民。
…………………… 
民间鼓词艺人是这样唱的:"前朝后汉传说唱,且唱残唐一部书。"(25)这个神话中,也有几处提及黄巢造反。所有这些说明,这个神话在唐末已变动很大。
这以后。直至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福建泉州洛阳桥建成后(26),这个神话面貌突变。甚至将陈十四神话嫁接上洛阳桥,把造桥作为神话的历史背景。以"观音募化造桥","弹天柱"等故事情节引出陈十四、陈法清、南蛇精等等角色,推波助澜来展开故事。故事的突变。是与宋初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想来不外三方面:一、北宋王朝自960年建立。至宋仁宗嘉佑约近百年。当时,官僚、地主竟相兼并田地。弱肉强食,形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的贫富悬殊局面。造成农民阶级和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