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易经》“八卦”
《易传》中《杂卦》的解…
《易经》之应用
《易经》对毛泽东的影响
《易经》是谁写得,是怎…
《易经》是迷信还是企业…
《易经》背后八卦想荡的…
《易经》对现代企业管理…
《易经》是中国管理哲学…
《易经》与中国企业创新…
最新热门    
 
帛书《易传》的性情思想研究

时间:2009-8-8 16:57:25  来源:不详
也”(第45-46行)。心中无实,情中无诚,无恤而卦,此大凶之象也。

《缪和》之“日夜不休,终身不倦”的学习内容,还在于可以上达于天的德性,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闻其始而知其冬(终),见其本而知其(末)”(第25行)。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商“汤之德及禽兽鱼鳖矣。故共皮敝以进者又余国”(第57-58行)“吴王夫差攻,當夏,太子辰归冰八管。君问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与士饮其下流。江水未加清,而士人大说。斯壘为三队,而出系荆人,大败之,袭其郢,居其君室,徙其祭器。察之,则从八管之冰始也”(第61-62行)。这就是“闻其始而知其终”的真正含义。以心中之德感人,以性情之诚动天,通过主观的努力,下学而上达,“其思虑举错也,内得于心,外度于义。外内和同,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第22行),就把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上下“一本”,融铸于一身,“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乾·文言》),“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缪和》第23行)就是通行本《易传》“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的另一种表述,都是“男德”之“刚”的表现,也正是“成人”之所以为“成人”者。

《缪和》在性情思想上的第三大贡献在于:“明焉不以□,圣也不自尊,□□世□。谦之初六,谦之明夷也,圣人不敢又(有)立(位)也,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动焉无取也,以使其下,所以治人请(情),枝群臣之伪也。”(第33-34行)[13]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我们知道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定的道家成份。这里的引述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道家思想。但是,治人之“情”、“伪”的思想,是原始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自古有之,这是先秦儒家“礼学”的本质: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记·礼运》)

 

自卑而尊人,表面上看是为了保位、安身,但是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来讲,这只是第一步,它的真正目的是承天之道,不滥用其锋,引而不发,在整个社会倡导一种好的民风,以“治人请(情),枝群臣之伪”。孙希旦解曰:“礼所以治人情,修仁义。尚辞让,去争夺。故人必有礼,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无礼而不危者。”[14] 《礼记集解》又引应镛云:“礼之大原出于天,故推其所自出而本之。效法之谓地,故因其成法而效之。列于鬼神,充塞乾坤,昭布森列而不可遗。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人道交际,周流上下而无不通。法于天地鬼神者,所以承天之道;达于天下国家者,所以治人之情。”[15] 承天之道而治人之情,其中有了更为高深的提拔。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礼记·礼运》)

 

这里所说的殷道之《坤乾》,就是指殷代的《归藏》,[16] 其书以坤领乾,以柔为尊。饶宗颐先生云:“《归藏》卦名大体与《周易》相同,只有少数差别,足见殷人‘阴阳之书’之坤乾,基本上已用六十四卦,因人损益之,改首坤为首乾。”[17] 所以,根据《周易》的成书过程,我们发现,《缪和》“以有知为无知也,以有能为无能也,以有见为无见也”的思想,以及第36行之“聪明睿知守以愚,[博]闻强识守[以浅,尊禄]贵官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非舜,其孰能当之”等从谦卦延伸出来的思想,早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潜伏着,[18] 很难说一定是吸收了黄老哲学才形成的东西。[19]

上引《缪和》第33-34行的内容可以抽绎出以下几条:第一,“以有知为无知,以有能为无能,以有见为无见”的前提,是“君人者”自己必须“惩忿窒欲”,多方面的克制自己, “奢侈广大,游乐之乡不敢渝其身焉”;第二,《缪和》云:“‘用涉大川,吉’者,夫明夷离下而川(坤)上。川(坤)者,顺也。君子之所以折其身者,明察所以□□。是以能既到天下之人而又(有)之。且夫川(坤)者,下之为也。故曰:‘用涉大川,吉。’子曰:能下人若此,其吉也,不亦宜乎?舜取天下也,当此卦也。”(第34-36行)折其身、下之为的目的是为了“明察”人情,进而治理人情,这就与早期的道家思想有了根本的区别。第三,内刚而外柔是其最大的特点。不论是自卑以尊人的“礼”,还是阴阳相推、柔刚相济的《易》,充塞于先秦儒家心中的,始终是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道义精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才是整个《易传》的根本。《缪和》以历史故事解释《周易》的卦象,领冠各个故事的主线,无不是“德”。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天地间一切吉凶祸福的走势。“男人不刚则凶”的思想,正是儒者之所以为儒者的根本。

 

[①] 本文所引《要》篇释文,基本上全部采用廖名春先生的《帛书〈要〉释文》(见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版)因为,此前由陈松长、廖名春共同署名的释文发表于1993年8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前者明显吸收了后者的得失,而更加完善,故引用之。但个别地方还是参考了《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释文中的内容而有所调整。

[②] 此谓《周易》涵括了经天纬地之数。《左传·昭公二年》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实际上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③] “三陈九德”的根本主题就是“讳而避咎”,困中取胜,以兑应乾,一阳来复。

[④] 张载著:《横渠易说》,见氏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8月版,第229页。

[⑤] “修德”一词,在先秦文献中据不完全统计:《左传》中凡7见,《周礼》、《周易》、《礼记》各1见。

[⑥] 廖名春云:“从《要》篇‘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一语来看,其材料来源肯定早于战国末年。因为先秦秦汉时,五行的排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火木金土,一种是以土居五行之中。……。”见氏著:《帛书〈要〉简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03页。)

[⑦] 见陈松长、廖名春著:《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435页。

[⑧] 见陈松长、廖名春著:《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435页。

[⑨] 章太炎著:《易论》,见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94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