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钦异拔新,迥乎时论”——论钟嵘的诗学思想

时间:2011-09-03 10:07:03  来源:不详
的教化功能。
        钟嵘深受儒家这一诗学理念的影响,他认定诗的本质在于“吟咏情性”,并进一步认定诗的本质是抒发“怨”这种情感特质。《诗品》以“怨”来品评诗人个体风格,所关涉对象有20多人,尤其是上品12则评论中,就有七则揭示了“怨”这种情感特质。如其在品评具体诗人诗歌时,“怨”字就曾多次出现。“文多凄怨者之流”(评李陵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曹植诗),“孤怨宜恨”(评郭泰机诗),“文典以怨……得讽喻之致”(评左思诗)……有一些诗歌钟嵘并没有直接使用“怨”字去品评,如“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意”(评曹操[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诗),表达悲凉之意实际上就是抒发哀怨悲苦之音。钟嵘品评诗歌时还用到了情感色彩上与“怨”相通的如“愀怆”、“感叹”等词,如“发愀怆之词”(评阮藉诗)、“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评班固[注: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 年),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诗),这些评语言外之意指这些诗人抒发了愤懑怨恨之情。另外还有一些钟嵘描述得非常含蓄,如评谢灵运“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逸荡”本指飘逸放狂之意,但联系谢灵运郁郁不得志之生平,可知其“逸荡”是因为内心抑郁怨愤而表现出放狂之态,所以在这特定语境下,“逸荡”同“怨”也有了相通之处。 
        在评诗论人时,凡是诗歌中表达怨情、形式又比较完美的,均被钟嵘置之上品或作出高度评价,而那些没有表现怨情的,钟嵘就置之下品或略而不谈。这充分体现了钟嵘将“怨情”作为诗歌本质的鲜明意识。钟嵘注重以“怨”评诗,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自汉末以降至齐梁时代,战乱仍频,民生凋敝,人们在苦难的现实中的忧生惧祸意识与在动荡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拼搏精神,凝结成一种普遍的愤慨悲凉的社会心理,钟嵘突出怨情,以怨评诗,正是这一特定时代社会心理的折射。
        四、以“滋味”为高妙境界的诗歌鉴赏论
        钟嵘在《诗品序》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鉴赏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在这里指出,对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在于“滋味”,并指出了“滋味”说突出的两大特点:指事造形和穷情写物。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借物抒情,融情于物,做到情物交融,才能达到传神、感人的目的,即钟嵘所追求的“滋味”的最高境界。钟嵘又进一步阐[注: 晋卫将军、侍中,交州牧。吴丞相骘次子。骘薨,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徵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於是据城降晋。]述:要达到“穷情写物”,必须精心安排使用“赋”、“比”、“兴”,三者应兼用,不能偏废。在使用比兴时,要忌“意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