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

时间:2011-11-28 21:13:33  来源:不详
p;     另外,众人普遍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象征爱情的代表名句,但由于当时柳永所处的妓院的创作环境,这也曾为多人所质疑,也有人认为这样一个徘徊于花街柳巷的风流才子,充其量装饰下门面也只会写一些无病呻吟的轻佻文字。实则不然,摒弃现代人的思想偏见和狭隘主观心理,当时柳永对歌姬琴棋书画全面才艺的欣赏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结使他们产生的是惺惺相惜的情感,而非功利主义或肉欲相关的有色情感,这使其中的“爱”与“被爱”得到简化和统一,剩下的即是理解、同情以及劫后余生的风雨同舟。这让我想到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所说“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我们就身处在天堂,而当我们心里怀着恨的时候,我们就住在了地狱。”生命取决于自己的生命理念与情感节操,柳永是如此,而他创作这两句词的初衷,即表达对女子的无怨深情,对爱情的执着无悔亦是如此。同时,这两句词决绝而情深,与屈原[注: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虽九死其犹无悔”,冯延巳的“不辞镜里朱颜瘦”之语相类,写出人类执着追求的精神,后来成为各种角度的应用与解析的奠基石。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爱情新解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直白而大胆地表露词人对爱情的付出与奉献,以更广的范围和更宽泛的视角,从另一个侧面疾呼出女性对美好爱情的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柳永打破了过去的温柔、娴静、羞涩的“等待型”女性的常规形象。像我们接触很多的集中描写女性“闺怨”的诗词,如王昌龄[注: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个很经典的例子,与诗中女子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柳永超越自身站在全面人性的立场上,表现出先进的人道主义女性观,突破正统思想的局限,以深沉的旋律去敲打世人的灵魂,呼唤被封建礼教压抑的人性和个性解放,这是对传统思想和封建道德的反叛。在追逐挚爱的道路上勇敢、自信的新女性形象呼之欲出。而柳永其他作品,如《看花回》的“红颜成白发,极品何为”也蕴含了这一方面的深意。
        立足于现代视角,且将此两句词放于当今社会,着实是对现当代社会男女爱情婚姻的巨大讽刺。在拜金主义相对盛行的今天,爱情也或多或少被赋予了功利的影子。存在着严重“先天不足”的门当户对的爱情模式甚嚣尘上。“衣带渐宽人憔悴”固然惹人怜惜,但现实的重重壁垒阻挠着无私、伟大、纯洁的爱情的生长,“爱情的结合就是两人所属所有社会关系的结合”此观念在现代人思想里根深蒂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直接导致爱情中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