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化研究

时间:2009-9-8 17:36:58  来源:不详
子图,两处在平面布局和建筑体量上无甚差异。再与清前入关定都北京后,于1644年9月在长安左门外东南建的京。都堂子、后改为霞公府)对照,也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在神堂内、甬路、神杆石的设置上等方面有所增益和整齐气派,礼节上更加规范隆重,更有皇家气魄而已。
    赫图阿拉城的堂子根据出土的瓦饰来看。堂子的墙体全部采用的是青砖、淌白石切筑,屋面则是小青板瓦、配加简瓦勾火、滴水。并饰以小跑走曾。就当时努尔哈赤的经济实力和生产条件,这样的建筑构造和采用的材料以及工艺水平是当时最高等级的。但和奉天堂子屋顶的磨砖对缝的群体黄色亮丽的琉璃瓦相比由于年代关系在各方面条件是不同的,是无法比试的。但有一点是需要提出的,就是无论奉天堂子还是北京堂子,它们的建筑质量、建筑布局、地点方位,内部布置等方方面面和赫城堂子是没有大差异的。肯定的讲是赫城堂子的延续与发展。
    堂子的正门与其它庙观不同,形成为座南朝北开门。人口的大门形式上如同永陵的前宫门、沈阳故宫的大清门、红色木栅门一样,具有十分独特的满族民间院门特色。进入北门,就是外侧院的看守房。为硬山式一间,砖瓦构造。内有万字炕及厨房。为常年在此看守人员使用。再以北门往南行,东侧有一个对开扇的宫门就是堂子的入口门。这个宫门是朝西开启的。这在宗教建筑中除了清代的堂子是绝无仅有的。进了西门往东行,南有一个八角形书亭子,称做“迎神亭”,也叫“拜天圆殿”,周环八柱,八面棂扉,门是朝北开启。亭试殿的南面正中没有汗王的神杆石座,是汗王祭祀时树立神杆目的。往南稍后的两翼是皇子、贝勒等大臣的神杆石座。每翼各六行,每行各六座,共有石座七十三个。在神杆石座的稍南,有用木桩制作的用于祭祀前暂放神杆的柒红木架三个,其中稍前中间的一个为汗王所设,是汗王神树初到未立时暂时安放之处。稍后两侧的则是皇子贝勒所使用。在拜天国殿的正壮有三问硬山廊式建筑,前有丹陛,它是祭神殿,又叫“飨殿”。在堂子的东南角,有一处更为神秘的的建筑称之为神殿,或称“尚锡神殿”。规模如同拜天圆殿,但质量上则略小于亭氏殿、全殿只开一门,向南开放。这座尚锡神殿的独特之处是院中建院,周围有二层院垟,呈正方形。外套院的东北角有一门,北向开门。通过甬道和飨殿相连的内套院中间正南处有一门,南面开门。可直达尚锡殿内。在飨殿东北侧(东西和看守房平行)有一间楮帛室,座北向南,因为东西甬道和南北甬道互相连接,这座楮帛室向南可直达尚锡亭的外垟北门。在飨殿与秆天圆殿的南北甬道中间,有红色的木架二个,是专为汗王祭祀时遇到雨雪天气承棚索座用的。汗王拜天的拜位也同在这条甬道上口在飨殿前侧有大瓷缸四口,是专门用来防火之用。在堂子内门外西南处有祭神房三间,门窗向北、南垟天门窗。祭神房往东的围垟上开有一处代圆拱的对开门,过了圆拱门,内有一间朝西开门的圈殿,此殿独立建院和其它建筑没有联系,使得圈殿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以努尔哈赤崛起为标志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独特满族萨满堂子文化,是对源远流长的萨满教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赫图阿拉城堂子的独特建筑布局以及萨满中的祭祀中的一些规定,在清代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所以说,它是满族萨满堂子文化的根源。

    二、赫图阿拉城堂子内部各殿的设施及所祭祀的神灵

    “拜天圆殿”从北门人内,殿的正中没有条形供桌,称之为高案。在高案上面正中供有上下圆带有耳环的四足香炉。在香炉的前面分供三尊供西的银盏,案上的北侧供有糕盘。高案下正中固定一支挂纸钱的木棍。在高案的前面摆设一张长宽和高案相当,但确低了很多的木低桌,在纸桌上面另供两个盛酒的大蓝花瓷碗。两侧还有盛酒用的豆绿瓷潭子。在高、低桌的两侧立有白纱为罩的架子灯。
    在殿的外面有神杆群,神杆在民间传说中称之为神树,它是人间和天宇间的传承或甬道。神杆有固定的尺寸。长二丈、围五寸。神杆枝叶十三层,意为代表无有十三层,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改为九层。堂子的神杆每年按惯例取之于洁净的山林中,当年山林中多野兽,采取神树之日要先行祭山,避免野兽干扰。堂子中的旧神杆每年与送堂子的树枝、纸钱、净纸一同焚化,以便祭祀前先一日树之石生。堂子的神杆每年都要更新一次,以表达除旧迎新之意。
    立完神杆后的堂子祭祀,分为朝祭与夕祭,由于朝祭与夕祭所祭祀的神灵不同,在堂子的祭祀中,朝祭神有三位即释迦牟尼、观世音、关帝圣君。夕祭神有:阿珲牟锡、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