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最新热门    
 
独树一帜的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图)

时间:2009-9-8 17:38:10  来源:不详
 灵壁县钟馗文化街     灵璧钟馗画产生和仿传于民间,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它一经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寄托着民众的理想和愿望,便与民俗心理息息相关。它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因此,灵璧钟馗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    其表现为,一是驱鬼避邪。盖因古代人们对自然、疾病因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产生恐惧感,对灾难的发生认为是鬼怪作祟,想象着用更狰狞的面孔去战胜鬼怪,由此产生“傩舞”和“神兽面具”。于是创作出钟馗跨着猛虎,挥舞着宝剑,斩妖驱邪,表现出神勇威力的形象,从而让人们消除对邪恶势力的恐惧。    二是祈祥纳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钟馗画的功能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逐渐由打鬼驱邪祛病演变为祈祥纳福、寄托美好愿望为主旨。为表达人们的祈愿,画家笔下的钟馗不再是简单的粗陋,而是英武、豪放、威严中有点憨厚、文雅、平和,充满幽默又饱含温情。为更加突出这一主题,画家还采用了多种象征和谐音的手法进行创作。画钟馗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画蜘蛛自上方落下,意为“喜从天降”,把“柿子”和“如意”画进去,叫“事事如意”,画“如意”和蝙蝠叫“如意来福”,画钟馗怀抱孩童,叫“盼子得子”,钟馗举灯而行,叫“正大光明”,钟馗手托生死簿,寓意“执法”,钟馗仗剑持笏,意为“驱邪纳祥”等,有时,作者还在画面上画瑞鹿、仙禽等反映人们迎祥纳福的心愿。    三是惩恶扬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知道并无鬼怪存在,疾病也是人们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妖魔鬼怪,即贪官污吏、奸佞之人。人们对这些官吏深恶痛绝,于是借助钟馗打鬼祛邪的故事,表达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创作出了《惩恶图》、《驱恶图》、《雄威图》、《浩然正气图》、《钟馗雄威图》等。惩恶是为了扬善,为了表现钟馗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廉洁,画家有时采用诙谐、幽默、对比的手法刻画钟馗形象。灵璧钟馗画传统的“四破图”,画面上的钟馗穿着破衣、破靴、擎着破伞、挑着破灯在大风苦雨之夜,不顾自身履冰之苦,仍兢兢业业地巡逻,捕拿恶鬼。画家并系之以“打油诗”云:“衣破尚可缝、靴破尚可行、伞破尚可擎、灯破尚可明。莫笑我正气文人太寒酸,请看那,贪鬼见我自秽形,毕竟是身正压邪真英雄”。传说钟馗还是一位忠厚的孝子、宽厚的兄长,画家为了弘扬他的美德,创作出了《钟馗嫁妹》、《钟馗探母》、《偕妹回家》等作品,使钟馗的形象更加丰满、亲切,充满至真至情至爱,让人感到温馨美好。    四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钟馗是集“图腾”演变、传说、皇帝梦幻、民间习俗于于一体而形成的民神。他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他既威严勇猛,有“誓除天下妖孽之气概”,又慈祥善良,有“庇护天下苍生之情怀。”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人们祠奉他主要是悬挂钟馗神像。因此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灵璧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    五是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灵璧钟馗画作为民间美术,具有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即审美的愉悦性。在古代,钟馗画也具有装饰性。逢年过节,人们贴上钟馗年画,标志着新年的到来,除了寄托人们的期盼,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钟馗的形象也成了一身正气、胸有诗书、具有阳刚之美的文人志士。这一形象符合民众期盼吉祥幸福美满的愿望,同时也使钟馗画美的装饰性越来越强。一些当代的钟馗画家,因受过专业训练,更把文人画的雅逸含蓄与民间画的质朴率真融合起来,使灵璧钟馗画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厚度,又张扬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使灵璧钟馗画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更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除纯手工绘制钟馗画以外,钟馗剪纸也是灵壁县钟馗文化发展的一枝。家住灵壁县城的剪纸艺人胡崇舜老人,几十年来将民间剪纸技艺和钟馗画创作融汇贯通,形成了独特的钟馗剪纸创作,各种造型的钟馗剪纸惟妙惟肖,目前这一绝活尚没有传承人,所幸的是,当地文化部门已经通过录像,记录整理了钟馗剪纸创作过程。    此外,该县清末和民国年间的木板年画,多以钟馗画为题材,其构图纤细精微,色彩鲜艳,较有影响的作坊是“陈永兴坊”等,延续了半个多世纪。遗憾的是,木板年画技艺已经失传多年。毋容讳言,灵壁钟馗画在中国画各流派中的民俗特色是非常鲜明的,而独具特色的个性,乃任何艺术安身立命的灵魂所在。    1000多年后的今天,如今灵壁县较知名的钟馗画家当数陈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